融古汇今 生机勃勃(2)
2022年4月至5月,京杭大运河启动了全线贯通补水工作,实现了百年来首次运河全线水流贯通。今年3月1日,京杭大运河再次启动全线贯通补水,共补水4.65亿立方米。
据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后,补水河道5公里范围内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1.33米,沿线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补水的同时,新辟航道也在为古老的大运河减负。
7月18日,全长约26.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二通道正式通航。项目设计负责人金跃群,30年前就负责这个项目。从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到如今银发爬上鬓角,金跃群深感“为古运河航道减负,刻不容缓”。
“大运河杭州段位于市中心,一直是我们的黄金水道,但大量的货运船只航行,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水质污染、撞击堤坝和古桥梁等问题。”杭州市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保所所长兰廷成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后,二通道建设提速,“现在多数货运船只从二通道通行,千吨级船舶由此直达钱塘江。”
减负之后,围绕“还河于民”,大运河杭州段沿线的违建清理、水系疏浚、生态修复等持续发力,运河边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了。
如今,70米宽的二通道河道中,碧水荡漾、船行轰鸣,一片火热的生产场景;岸边绿树成荫、绿道蜿蜒,市民游憩、白鹭悠闲,一幅恬静怡然的生活景象……
传承文脉,活化遗产,创造古韵新风
“一枝塔影认通州”。入夜,位于北京通州大运河畔的燃灯塔在灯光映照下辉煌耀眼。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燃灯塔修缮后雄姿再现,成为通州大运河景区的新地标。
大运河北京段是北京市第七处世界文化遗产,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仅通州区拥有的与大运河相关的不可移动文物就达236处。
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步伐的加快,北京段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家底摸清,燃灯塔、张家湾古镇、桥闸码头、白浮泉大运河源头、永通桥等运河遗址加速修复……沿线50余处水源、闸、桥梁、古遗址、古建筑等得到修缮保护,再现古运河风貌。
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漕运码头国风市集”热闹非凡。“大运河非遗小道”上,非遗文化市集、汉服打卡、游艺互动等精彩纷呈。得到活化利用的运河文化成为时尚潮流,彰显古今共融的历史文化魅力。
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华表示:“通过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赋能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在增加城市厚重感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是重中之重。
据统计,在大运河贯穿南北近3200公里沿线上,有物质文化遗产12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0多项。大运河如同一条金线,串起沿线的文化明珠,构成一条璀璨夺目的文化带。
悠悠运河,青青杨柳。天津西青区杨柳青镇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古镇。运河带来的不仅有繁华的商贸,更有深厚的文化,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杰出代表。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从明朝永乐年间杨柳青镇出现第一家年画馆开始,杨柳青木版年画已有超过500年的历史。
今天走进杨柳青古镇,依然画坊林立、字号满街。“玉成号”年画坊里生意不断,店主张宏忙里忙外,“游客越来越多。”张宏说,杨柳青年画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引来八方游客,也给非遗带来新活力。
在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内,游客排着队体验年画制作,涂墨、粉刷、拓印……一番操作,年画轮廓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