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的艺术创造和生机活力(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2)
夜幕下,空地上,明快的节奏,整齐的动作……广场舞门槛低、参与度高、普及度高、活跃度高,这“一低三高”的特点使其迅速风靡大江南北,参与人数近亿。
广场舞不挑场地,城市广场、乡村空地、楼宇之间、树荫之下,都可以成为舞者一展身手的“舞台”。广场舞有一定舞蹈身段,但基本遵循舞给自己、舞出风采,“愿不愿跳”远比“会不会跳”更重要。2021年一项研究表明,仅陕西省广场舞参与人数就接近900万,其中安康地区有390万人之多。2022年重庆市广场舞展演,吸引了4600多支队伍、15万余名爱好者参加。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强化了广场舞的社交属性,有效提升其传播广度和效率。据相关视频平台统计,2020年广场舞视频累计曝光量高达800亿,累计获得点赞评论数超过10亿,累计粉丝量近3.5亿。2021年“江苏省第二届网络全民健身运动会广场舞展演赛”期间,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收到22.6万多条视频,参与人数达百万之多。根据北京冬奥会推广歌曲《一起向未来》编创的广场舞教学视频网络点击量超过1.55亿人次。互联网平台为广场舞提供了歌曲、舞蹈动作等丰富素材,促使舞蹈编排不断创新,观众互动反馈快速便捷,激发了更多参与者的热情。
打开年轻人喜爱的视频网站,会发现广场舞相关视频丰富多样,很多点击量超过百万甚至千万。当前,广场舞已覆盖不同年龄群,打破了“老年运动”的固有印象。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开办了广场舞教学班,组织百人舞团,举办校园千人广场舞大赛,很多网友评论“刷新了对广场舞的认识”,校园广场舞逐渐扩展。2022年,多所高校接力跳同一首歌曲,将广场舞演绎成流行有氧操,在网络上形成热潮。年轻人的加入为广场舞注入新的活力。年轻人在舞蹈和伴奏方面求新求变,引入新潮的音乐和舞蹈元素,使广场舞在艺术创造上获得更多可能。
扎根本土,兼收并蓄的美学探索
曾有舞蹈评论家把广场舞称作“文化磁场”。实际上,开放性和多样性是广场舞的显著特征,也是其强大吸引力的根源所在。在广场舞中,我们可以看到秧歌、扇子舞、花灯舞、剑舞、社火,拉丁舞、国标舞、华尔兹、爵士、街舞、曳步舞,乃至于健身操、太极拳等元素。对各类音乐,广场舞也兼收并蓄,同一个广场上,不同广场舞各美其美。
广场舞形式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特点:植根文化传统,努力开掘地域文化资源。比如,河北唐山的广场舞团队借鉴皮影艺术,创作出独特的皮影舞蹈。浙江义乌把“货郎担”“拨浪鼓”等地方文化元素和婺剧音乐、民歌曲调融合在一起,创作了“拨浪鼓”广场舞。在第十九届群星奖中,内蒙古的《森林中的考考乐》以鄂温克族舞蹈最具特色的“跟靠步”为主要动作进行创排;山西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则以山西民歌为背景音乐,融入山西民间舞蹈动作。
在今年的全国广场舞大会上,黑龙江省同江市文化馆舞蹈队的《赫尼那》将赫哲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开船、捕鱼、织网以及弹奏口弦琴等动作进行艺术提炼,创新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在重庆市广场舞展演中,《娇阿依》源自非遗彭水苗族民歌,自然奔放,动人心弦;《跳花灯》则将花灯戏的舞蹈动作融入广场舞,营造喜庆欢乐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