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2)
尚“文”之风不仅影响周代的社会风貌,还持续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由文身之俗到“文”字之形,再到审美与理念,“文”字所蕴含的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意义重大。由此可见,深入发掘古文字的内涵,正是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
古文字使用体现了早期文明的特点。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阶段,但每个时代的特点并不相同,这在古文字的形体演变和记录中有所体现。中国文字的发明与农耕文明密切相关,文字的使用与农耕祭祀和祖先崇拜有密切联系。
比如,甲骨文主要是记录商王占卜、祭祀的文字,与宗教祭祀、王朝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商王通过五种祭祀方式周而复始地祭祀成系列的、上甲以下的先公先王先妣,形成了规范严密的周祭制度,展现了商人笃信神灵之风和商代政权的神权色彩。大量的铭文记录了周人对祖先的祭祀,他们虽然信仰天命却不迷信天命,反映出更多理性精神,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兄弟孝友,父子和谐,等等。
战国时期的文字与商和西周的文字有着极大不同,其书写风格和字形呈现出地域差异和多元特点,用字之法也有不同,而文字书写的特点正是百家争鸣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汉字的起源、发展也充分反映了这五大突出特性:从原始的刻划符号到今天的汉字,许多字形和内涵都一脉相承,体现了突出的连续性;汉字发展经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诸阶段,书写趋于简洁实用,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文字形体至秦而归于统一,形成“书同文”的局面,此后政令归一,文化一统,反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文字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不同族群、区域的特色,形音兼顾,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古人对“协”“和”“同”等文字的创造和使用,将“武”解读为“止戈为武”,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理念。
汉字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恒久的生命力,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重要载体。古文字是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只有深入探究其深刻的文化意蕴,阐发其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才能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