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往下扎 花向上开(艺近人和)(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0-27 07:26:07
浏览

  “诗情画意江南岸,泽被子孙是青山。但有如此绿水青山,何愁不是金山银山……”今年4月,一出反映浙西南生态蝶变的越剧《绿水青山》在国家话剧院上演,从一个家庭的命运切入,以小见大、观照现实,主人公肖美云由一名普通销售员成长为乡亲们的致富带头人,故事清晰动人。

  《绿水青山》成功的背后,是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在越剧创作方面的有益探索。据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浙江越剧团团长钱可介绍,剧院与省内县(市、区)的创作演出合作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院团通过合作解决了创作成本问题,也有更多机会挖掘大家喜闻乐见的新剧目,借助多样化宣传方式,实现跨界传播。多方合作和剧目产出也给更多年轻演员带来了机会。地方上则能借助院团高水准的艺术创作实力,挖掘地域文化品牌,提升基层院团的专业能力。

  “每次跟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合作,都是一次交流学习。通过‘带、帮、教’,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业务水平。”绍兴市上虞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罗小利认为,这种合作方式不仅让地方百姓看到更多优质的越剧剧目,也能把地方的文化特色带到更高更大的平台。

  正是这样的共同奔赴,孕育出《绿水青山》《祝家庄里的年轻人》等新颖又接地气的越剧新剧目。《我的娘姨我的娘》将台州玉环偏僻海岛上女医生的故事带到观众面前。《张玉娘》融入丽水松阳的地域风貌,营造出典雅清丽的舞台意境。根据中共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朱枫的事迹创作而成的越剧《枫叶如花》,在舞台上运用蒙太奇手法,诠释了血色浪漫情怀,2022年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融进时代审美并不意味着丢弃“老底子”

  “越剧发展到现在,创新的基因贯穿始终。守正创新与戏曲中的移步换形,一脉相承。”浙江戏剧家协会顾问、浙江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蓝玲是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退休人员,他数十年从事戏曲服饰造型工作,见证了越剧的不断发展。“如今,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剧目可以称为‘诗画越剧’,服装和舞美设计都融进了新的美学思想。”

  比如,设计《天之骄女》中高阳公主的服装时,运用许多现代工艺和剪裁手法,色彩、图案、纹样的选用都以表现高阳公主骄横跋扈的性格特点为目的;在《西厢记》中,舞台布景采用流动、潇洒、飘逸的转台,张生的服饰一改传统戏曲的白色水袖,角色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就用什么颜色的水袖……越剧舞美、服饰、妆容设计都越来越符合时代审美趣味。

  越剧的现代转型,并不意味着丢弃“老底子”,这些传承百年的精髓为今天的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守正方能创新。”王滨梅说,老一辈留下来的方法沿用至今,青年演员从入行开始,一般都要苦练10年,才能在舞台上有个“样子”。形体训练中的站法、手法、腿功、腰功,以及后面的台步、毯子功、把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髯口功……基本功训练没有捷径可走。

  为了让青年演员有更多“实战”经验,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打造一系列以90后、00后为班底的“青春版”越剧剧目,包含穿越、谍战等新题材,虽然没有老一辈艺术家那般收放自如,却彰显了一份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