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平,古建筑融入新生活(城市味道·行走县城看中国)(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0-30 06:55:02
浏览

  高平市博物馆还举办了开化寺、铁佛寺的数字化展览,许多人慕名参观,王改英也去“凑热闹”。“想好好了解它的艺术价值。守护了这么多年,如果对自己的‘老朋友’都不了解,多不好意思。”王改英说。2018年,王改英被评为高平市首届“十佳最美文保员”,如今她的女儿、孙女也在院内居住,成为新一代文物守护人。

  “高平重点文物多,不可移动古建筑更多,要想真正地保护,得靠生活在古建附近的居民。”常四龙介绍,几十年前高平市博物馆的文物数量远不能和现在相比,“幸运的是,通过多年努力,不少人爱上且更加深入认识古建。经过科学指导,‘和古建共存’成为一种可实现的生活方式,让古刹传承千年,文化根脉不断。”

  改  变

  乡村旅游带来流量,上党梆子留住人气,村里的热闹又回来了

  如果问高平的老人,儿时什么记忆最深,那一定有被父亲扛在肩头,去村里戏台看戏的一幕。

  戏台所在的地方,往往是村子最热闹的地方。赶集的日子,只要音响一开,木制条凳上、拖拉机车斗里、摩托车座边,挤满看戏的人。灯光照亮了舞台,也照亮台下男女老少无数双专注的眼睛。

  在高平,几乎村村有戏台、人人会梆子。这里不仅走出了张爱珍、吴国华、张保平、陈素琴、杜建萍5位梅花奖得主,走在路上也总能听见人们哼唱几句上党梆子。

  戏曲以前是极受欢迎的庙会活动,戏台与古庙因此常常相对。

  “那时候的庙会热闹呀!我们村戏台多,十里八乡的人都过来看戏。上面唱着戏,下面走着马,观众有时候也上去唱两嗓子。”70多岁的北城街街道许庄村村民肖瑞湘印象很深。他口中的许庄村古戏台建于明清,迎面而立一扇木质屏风,屏风上开两道门,挂起布帘,一侧写“出将”,一侧写“入相”,作为演员上下台之用。

  然而,多年来,由于年轻人外出,村里无力组织梆子表演,戏台一度荒废。

  直到近些年,村庄迎来了改变。

  随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周边村庄成为许多骑行客的打卡地。许庄村两旁的民居,黛瓦白墙,墙上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们采风创作时绘制的田园风光画。“我们现在发展黄芩和文旅产业,让许庄村成为花田乡舍。”北城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原亮亮说。

  旅游公路旁,是一面景观雕塑墙。老宅院、老板凳、老物件,半嵌入式的雕塑还原乡韵。本地人爱吃的饸饹也嵌入墙塑,饸饹床子还能上下活动,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晋东南民俗文化。

  文旅搭台,艺术唱戏。乡村旅游带来了流量,上党梆子留住了人气。

  许庄村的热闹又回来了。不只逢年过节,周末游客多时,村里也会唱起大戏。生活好了,附近的村民不再牵驴搬凳,而是开着车赶过来。

  为了吸引年轻人,村里还举办了电音节。草地上,老人们也跟着年轻人一起挥动亮着灯光的手机。村民许有堂把孙子扛在肩头,就像儿时被父亲举过头顶那样。

  乡  愁

  把古建筑保护好、开发好,才能留下关于家乡的美好印象

  距市区几公里处的河西镇苏庄村,两层阁楼的四合院内挤满了人。锣鼓声中,新人身穿红色衣袍,头梳发髻。身着古典服饰的礼仪人员齐声吟唱:“喜镇千载,一脉相承,有凤出阁,不忘亲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