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平,古建筑融入新生活(城市味道·行走县城看中国)(3)
一场仿古的出阁礼正在举行,置身于这间精心修复的古民居大院,顿觉宽敞、气派。大院曾居住杨、贾两个家族,上党梆子有名的戏曲班社“永顺班”也曾驻留于此。
“苏庄古建冠高平。”苏庄毗邻丹河,村里的24座明清古院落集中连片、保存完整,不仅保留了鲜明的晋商文化特色,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行走在苏庄的石板小路,赵伟手拿折扇,在镜头前吟诵诗句。赵伟做过主持人,学过戏曲表演,如今成为苏庄品牌推广负责人。
但在赵伟看来,他更像是苏庄古建蝶变的一个见证者,“从小我就住在这样的四合院里,在苏庄,过去的时光仿佛回来了。”类似的明清大院,是许多高平人的回忆。大院小院,一家一户,大人们坐在有着百年历史的院前台阶,纳凉闲谈。孩子们在青灰色的条石院墙旁,摘桑葚、捕知了,享受童年时光。
邻家嫁了女儿,隔壁孩子考上大学……一次次闲谈中,美好的生活被构筑起来。石榴、牡丹,许是木雕,抑或石刻,镌刻的不只是历史,更是一代代人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高平聘请专业团队,依据原始古建风貌,对苏庄古建院落进行规划修缮,账房院、油坊院、东华堂院一一复现。
“光有古建筑还不够,保护、开发、挖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分割的。”在常四龙眼中,古建筑不是“不可移动的化石”,而是“活”在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只有经过合理的开发,让‘人’的因素参与进去,才能真正使古建筑永葆生机活力。”
为此,高平进一步挖掘历史民俗,开发了“喜镇苏庄”品牌,主打“喜”文化,提供参观游览、婚俗体验、住宿休闲等多种服务,作为展现传统文化的窗口。
夜晚,杨家东院的红灯笼亮起,近百名游客坐在小马扎上,披着蓝色粗布大衣的演员出场。“我是赵树理,在我写的《小二黑结婚》里,有这样一段故事……”许多观众已经认出,演员正是赵伟。四合院建筑,成了沉浸式演出的天然舞台。
这出由高平市与山西省演艺集团合作排演的剧目,取材自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赵树理是晋城人,通过这部剧展现他作品里提倡的婚姻自由,丰富了苏庄的文化内涵。”赵伟说。
榫卯之间,院墙内外,作为古建代表的苏庄,也正在成为城市新的地标。婚俗表演、汉服租赁、主题摄影、民宿餐饮……文旅业态越来越丰富。“有的新娘出嫁,会特意来这儿找老银匠打几件首饰。”赵伟介绍,在苏庄的婚俗博物馆里,观众能近距离感受泥塑、潞绸等非遗产品,“很多游客都说,在这里找到了生活在古院里、古庙旁的感觉,更有作为高平人的自豪和认同感。”
“悠久的历史是高平珍贵的文化宝藏,为城市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高平市委书记原健说,高平的4张文化名片——“神农炎帝故里”“长平之战遗址”“中国古建博物馆”“上党梆子之乡”正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大家常说乡愁,但对于高平来说,把古建筑保护好、开发好,才能留下关于家乡的美好印象,给游客创造更美妙的‘历史漫游’体验。”常四龙说。
高平的魅力在哪儿?
它氤氲在四合院的炊烟中,荡漾在飞梁斗拱的点画里。它沉淀下来,就成了太行山怀抱里一寸寸厚实的黄土。于是,人们出生在黄土地上,也在榫卯间搭建自己的生活。
游客走进高平,请随意漫游,在这里,你将看到“一部活着的历史”。北魏石刻、宋代壁画、金代戏台、元代民居、明代雕塑、明清古村落,等着你去一一邂逅。
不用刻意寻找,只需往村里走走,再到山里看看,你将拥抱建筑、拥抱历史、拥抱生活——一种栖居在历史中的、依旧鲜活明亮的新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30日 10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