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大学生翻译官的亚运时间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0-30 12:00:01
浏览

  从杭州第19届亚运会现场返校10多天了,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翻译专业本科生李佳盈仍常常想起赛场上,和老师、伙伴们为赛事做翻译的那段宝贵时光。

  在这个00后大学生看来,这是一次特别的历练,“也为青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亚运会赛时新闻服务(AGNS)是亚运会媒体运行的核心工作之一,是亚组委的“官方通讯社”。在本届亚运会上,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受邀作为中方文字团队牵头单位,选派16名师生参与AGNS工作。

  3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湖北大学这16名师生,与23名来自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师生共同完成了新闻信息翻译、译审等工作。

  翻译之前,成为“球迷”

  今年4月底,正在备战外研社辩论赛的李佳盈接到了入选杭州亚运会新闻信息服务(翻译)团队的邮件。一结束比赛,她就马不停蹄投入译前准备工作,“要观看相关赛事规则、新闻,熟练掌握一些项目的技巧、战术,至少得成为‘球迷’”。

  第一次培训会上,吕奇老师将16名师生分为3个小组,分别从赛制、项目发展历史、杰出运动员等八个方面搜集中英双语专业术语和背景资料。

  “国际赛事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对跨学科综合素养要求很高,既要懂语言、精翻译,还要通体育、晓传播。杭州亚运会40个大项,可能只有像足球这样的极少数项目,队员们才敢说‘熟悉’,其他项目要在短时间内从陌生到熟悉,也颇具挑战性。”吕奇回忆。

  学生队长、2022级翻译硕士邢伟康主动揽下棒垒球、皮划艇、电竞等难啃的硬骨头。从平均500页的大赛信息报告里一行一行找,从国内到国外、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的相关报道里一个词一个词积累,加上每周的保留项目——实战演练、学习打卡,让邢伟康在图书馆泡了一整个暑假。

  负责带队的译审老师们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还需要逐字逐句检查学生整理的项目资料是否齐全、新闻翻译是否准确、语言修辞是否适切……并不时抽查学生演练。

  两个月的准备时间里,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团队为杭州亚运会制成涵盖40个大项、61个分项、481个小项的近5万双语词条的术语库。

  亚运会开幕前,团队提前一周多时间抵达杭州参加集训。李佳盈感到了一种没来由的紧张。

  在模拟翻译环节,她接到的第一篇稿件是100余字的赛事回顾稿。“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核对,生怕有一点纰漏。”由于对自己翻译的成稿准确度不够自信、怕犯错,这种平时只需要10分钟就能完成的稿件,她翻译了近1个小时。

  “初次参与大赛信息服务的学生首先要学会克服心理障碍,敢于和老师交流意见。”在吕奇的鼓舞、指导下,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

  推开语言那扇门,文化因交流而互通

  9月23日,亚运会正式开幕,主媒体中心大厅人声鼎沸,媒体记者几乎同时进入工作状态,电话声、交流声、出镜记者现场采访声交织在一起……衬得AGNS中文总编室更加安静。

  湖北大学的这16人团队,分别从事译审、翻译、机动记者、短视频助理等工作。其中,吕奇担任整个AGNS中方文字团队主管。

  邢伟康第一天翻译了20余篇稿件,动辄数千字的赛事回顾、满篇专业术语的冷门项目都没有难倒他。但一周后,邢伟康碰到难题,板球比赛的赛后采访中,运动员提到的新战术,邢伟康不确定应该如何正确表意,他向吕奇求助。吕奇建议他自己去和外方专家交流,向他们请教。

  但看着英文总编室里低头工作的专家,邢伟康心里有点打怵。“他们会理会我吗?我能把问题讲清楚吗?”这些担忧困在他心头,让他有些不敢迈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