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的“青春密码”(艺近人和)
安徽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团长刘丽华(左一)与戏迷对唱黄梅戏。
李俊杰摄
核心阅读
从2012年开始,安徽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每年要送70场戏进校园。此外,剧团每年还会开展120场“送戏进万村”演出,以及各类公益演出60余场次。送戏之余,剧团一直用心用情打磨作品,更多更好的剧目是他们参加各种交流演出的底气。
传统戏曲文化必须传承,而且需要年轻人来传承。安徽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的演员,一半以上为85后,90后和00后青年演员已经成了主力。剧团给年轻演员创造条件,诚意留下那些真正热爱黄梅戏的好苗子。
在安徽安庆,有一座被誉为“京黄故里,戏曲之乡”的小城——怀宁县。街头巷尾、田间集市,时闻黄梅声。这里的公园、广场,只要是晴好的天气,便有戏迷自发前来表演。
刚踏进独秀公园,耳边便传来熟悉的咿呀声。循声而去,绿树掩映下,几位老人家正围坐在一起,架着曲谱,熟练地用乐器伴奏,有模有样地唱着黄梅戏。
“呦!这不是刘团长嘛!”见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团长刘丽华来了,76岁的曹正华喜出望外,当即提出要与团长对唱一段,在场的其他人也纷纷发出邀请。
一段接着一段,引得驻足围观的路人连连叫好,直呼“听得过瘾”。不知不觉,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大家仍意犹未尽。
在怀宁县,不仅刘丽华本人,她所在的怀宁县黄梅戏剧团也相当有名气。
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是有着67年历史的老剧团。成立之初,老一辈演员用扁担挑着服装、乐器、道具,徒步上山下乡送戏。随着送戏活动的开展,“一条扁担挑遍全县”的故事广为流传。近年来,因为把黄梅戏搬进直播间,这个老剧团再度引发关注。
多演戏、演好戏,坚守剧团好传统
阳光透过云层,照在刘丽华的脸上,她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这天,怀宁县黄梅戏剧团要送戏进校园。“昨天的雨连绵不断,下了整整一天。”刘丽华生怕这雨停不下来,耽误了今天的演出。
在刘丽华看来,无论是乡间村口、礼堂戏院,还是线上直播、公园对唱,剧团演出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坚持服务百姓、坚定守好方寸戏台的初心。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上午9点,怀宁县石牌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一男一女两名年轻演员身着戏服对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调一响,“树上”二字一出,现场的气氛就被推向了高潮。
此后的两个多小时里,演员们从《天仙配》唱到《女驸马》,各种经典唱段轮番上演。台下,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姐姐,我好喜欢你们刚刚的表演,能教我唱一段吗?”演出刚结束,不少学生迫不及待地冲进后台,争相与演员们互动。
眼前的一幕,让在一旁统筹调度的刘丽华喜笑颜开。“孩子们能因此爱上黄梅戏,我们就有了动力。”刘丽华介绍,剧团从2012年开始进校园,至今每年要送出70场戏。此外,剧团每年还会开展120场“送戏进万村”演出,以及各类公益演出60余场次。
“坚持送戏到基层是我们团的优良传统,老一辈们长期在做,到我们这一代可不能断。”刚忙完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又马不停蹄地“送戏进校园”“送戏进万村”。
这段时间,剧团一天少则一场演出,多则三四场。演员们常常早上六七点出门,半夜才回家,睡一觉,天亮了又得出门。“吃饭、化装都在车上、路上。大家从未跟我叫过苦,喊过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想为老百姓多送戏、送好戏。”刘丽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