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剪纸的气韵(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1-11 06:16:01
浏览

  在蔚县剪纸一条街上,大大小小的剪纸工作室有几十家。蔚县剪纸发展到今天,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一朵奇葩,除了历史的、传统的元素之外,还得益于那个极为喜庆、寓意美好的小名——“挂喜”。蔚县人把贴窗花称为“挂喜”,这个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称呼,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隆冬腊月里,忙完一年农事的乡亲们,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赶制、销售和购买剪纸。夜晚家家灯火通明地赶制,白天肩挑车推地从一个集市赶往另一个集市,摆摊推销。在那些日子里,蔚县的各大集市就犹如春天百花争艳的花园,卖家们亮出一沓沓精心勾画刻制的窗花,买家们看了这家赏那家,一刻一染、一买一卖间,这些“喜”不仅挂在了自家的吉庆里,还随着骆驼队、牛车走出了古驿道,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蔚县剪纸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畅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离开博物馆前,我被一幅“蔚县剪纸的主要传播与销售区域图”绊住了脚步。一条条红色射线,从蔚县放射出去,如同毛细血管一般将蔚县剪纸的文化血脉送抵五洲四海,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此刻,我渴望找到那份生机背后的秘密。

  三

  五十七岁的剪纸艺人高佃亮,喜欢在清晨站在河边,气抱丹田,心里再一次默念剪纸制作的四大步骤:熏,闷,刻,染。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剪纸的他已经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了。但他在动手刻制图案前,总会自觉地再对关键环节进行研习,比如纸张干湿度的掌握、运刀过程的体会、手腕和手指的力度拿捏等等。太阳在一点点升起,他的身体被不断到来的光渐渐覆盖,心灵和思绪也一点点豁亮起来。

  我们一行来到高佃亮的剪纸创新工作室时,午后的阳光正照在蔚县城南的蔚县职教中心大楼。这是高佃亮从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回来的第二天。看到他笑眯眯的样子,我们以为这次又是毫无悬念地摘金夺银。只见他羞涩地一笑说:“只是得了个参与奖。”我们不好意思直接问,但还是不约而同地投去了探寻的目光。这位憨厚的汉子又是微微一笑说:“这很正常,剪纸艺术非蔚县一个门类,比赛规则和我们剪纸技艺不符,我在现场只完成了画图和刻制。比赛嘛,只要参与和交流过了,目的就达到了。”听他这样豁达地一讲,我仿佛找到了他那些作品里气韵的来源。

  翻看采访笔记,高佃亮的世界里,始终萦绕着两个声音,一个是如何让蔚县剪纸发扬光大,一个是让蔚县剪纸挣钱去。高佃亮相信:工艺是剪纸的生命,内容是剪纸的灵魂。父母最早的开蒙让他三四岁就拿起刀子刻,掌握了剪纸最基本的技艺。七八岁跟着父母赶集时,他悟到了只有刻得好才能卖得欢。从当年一天下来能卖三元钱,到后来一天能卖两百元,再到如今作品出口创汇,实现了刻得好、卖得欢,卖得欢、刻得好的良性循环。他能够在五厘米宽的宣纸上刻出五十根线条,让人物的胡须根根分明,栩栩如生。

  1997年5月16日对高佃亮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那天,有个客户上门订制一幅一点八米高、五十四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剪纸作品,而且要求在两个月内完工。知情的人明白这是客户需要,不知情的人觉得这是故意刁难。高佃亮没想那么多,他唯一想的就是把客户留住。生活有时就需要逼自己一把,使潜能再次迸发。他带着四五十位剪纸艺人共同刻制的《清明上河图》剪纸在北京的剪纸展览上闪耀亮相,还在上海的博览会上拿到了金奖。尝到了创新甜头、看到了创新希望的高佃亮积极拓展剪纸新图样,他广泛吸取年画、戏曲、皮影、木雕、石雕、泥塑、服饰等艺术形式之长,给传统剪纸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