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村的振兴画卷(逐梦)(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2-02 06:59:01
浏览

  熊建想的是:只要攥紧拳头,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他迈开双脚,登门造访,挨个动员。老工匠们早就不忍心看着土地荒废,一说参加工匠队,都争着报名。七十三岁的原村支书税尚学,身材高大,身板硬朗,是名老石匠,他第一个报名参加。随后,海龙村在家的十多名老匠人都纷纷加入工匠队。

  第二天清晨,天边刚开亮口,山头便响起隆隆机声,挖掘机、推土机纷纷舞动臂膀,向撂荒地宣战了。税尚学干石匠活几十年,修水渠、垒堡坎,村里沟沟坎坎都清楚。熊建便请他给机械手当向导。税尚学像一个老练的指挥员,在撂荒地里来回奔忙,大着嗓门,挥着双臂,不停地指挥。

  “田成方,土成型!”这是土地整理时喊响的口号。按照这个思路,大型机械在前面开荒、整地、调形,工匠队员在后面跟进,清理地块,修建基础设施。

  修排水渠、筑机耕道需要大量的石料,工匠们二话没说,带上工具,跟着熊建一起奔赴村采石场。采石场停用多年,早已长满了杂草和灌木,工匠们清理完杂草,开始干起老本行,挥锤舞錾,“叮叮当当”的击石声响彻山谷。

  有了这支工匠队,熊建干事的心气儿越来越高。按规划,要修建山地蓄水池,原来的方案是方形池,熊建打算建圆形池。他说:“圆形蓄水池耐压性好,不容易垮塌,比方形的结实、耐用,村里的沼气池就是从方形改成圆形的。”

  挖坑,码砌。熊建率工匠队苦战一年多,十五口圆形石头蓄水池如期建成,有序分布在海龙村各山头。清水幽幽,波光粼粼,海龙村上千亩山坡地,从此有了方便的水源。

  海龙村旧村落改造,工匠队也大显身手。泥巴路全部改成石板路,渠系配套,让海龙村面貌焕然一新。千万块条石和板石,铺就院坝,砌就小路,形成了老建筑与新建筑的巧妙融合,产生的美感,是新与旧的时光碰撞。有的邻居家近在咫尺,却不通路,熊建挨个排查,让工匠们就地取材,用废弃的石磨盘、石猪槽搭桥,连通沟渠,让流水绕石,死角变成微型水景观。

  在海龙村,一块块石板,彰显着匠心,戳打上去的纹路,细密、笔直、均匀、美观,打石匠变成了“绣花匠”。

  熊建说,就像那首歌里唱的,“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石路在脚下延伸,歌声在天空回荡。

  三

  春去秋来,熊建率队苦战两年,让撂荒地面貌一新,把废弃的沙坑沙凼整形、填土成田。

  连片成块的高标准农田,延绵舒缓,错落有致,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捧起家乡的热土,熊建感慨万分,浓浓的泥香味,如心梦追随。

  土地种植的规划,摆在了海龙村两委班子面前。他们八方征询,反复探讨。市里提的“山上栽林子、山腰种果子、山下播稻子”,给了大家启发。根据专家对气候和山腰土壤的检测,海龙村选择了栽种黄桃,在林间套种红薯和玉米。

  熊建生长在小山村,胸中却装着大格局。经果林套种玉米、红薯,已经司空见惯了。“一寸土地一寸金”,如何才能让土地的利用率更大些,同时提高粮食产量?

  熊建又开始跑农业部门,请教专家。初春,入夜,村办公室,他在灯下逐一消化收集来的一大堆书籍和资料。众多信息资料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推广应用,让熊建眼前一亮。他查询资料得知,国家把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到了粮食发展战略高度,还写进了中央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