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一粒米”的故事(传承之光)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2-09 06:46:01
浏览

讲好“一粒米”的故事(传承之光)

 
 

讲好“一粒米”的故事(传承之光)

 

  图为敖汉小米博物馆。
  敖汉旗委宣传部供图

 

  核心阅读

  在中国北方,很多地区都种植粟。敖汉的小米有什么特殊,能引发这样的关注?当地人总结为4个关键词:历史,文化,品质,故事。

  10年来,敖汉小米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成为全国“农遗良品”优选计划十佳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超过10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8亿元。2020年,以敖汉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减贫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敖汉小米”成为考古工作反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作为五谷之一的粟,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人的主粮。脱壳之后的粟,即小米。近年来,粟的起源和传播路线,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课题,2023年还被联合国大会宣布为“国际小米年”。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是中国作物协会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的“全国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中国小米之乡”,也是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世界小米起源地之一。2012年,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从2014年起,敖汉开始举办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如今已成功举办了10届。一年又一年,众多国内外专家如约而来,聆听最新的考古成果,探讨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在中国北方农业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为当地的小米产业支招献策。

  在中国北方,很多地区都种植粟。敖汉的小米有什么特殊,能引发这样的关注?当地人总结为4个关键词:历史,文化,品质,故事。

  种植历史延续近8000年

  2001年至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对敖汉兴隆沟遗址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采用浮选法获取经过人工栽培的炭化粟、黍的籽粒1500余粒,并经国内外3家碳14实验室测定年代,确定这些炭化粟黍距今约7650年。这是当时发现的最早的粟黍遗存,一经发现就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研究旱作农业起源的外国专家认为,在大约6000年前,小米正是从这里出发,沿着草原丝绸之路向外传播。

  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能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离不开这一重要考古发现。考古队领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国祥介绍,尽管后来在北京东胡林等地出土了距今更久远的粟粒,但数量很少,且这些地区大都已不再种植小米,唯有敖汉的小米种植延续至今。

  史前考古遗存赋予敖汉小米深厚的文化底蕴。敖汉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遗址就有4000多处,出土了许多重要文物,境内发现有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7种未出现断层的史前文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组将敖汉确定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在赵宝沟文化小山遗址,发现了最早的猪首龙形象,探寻中华龙的起源,敖汉是一个重要区域。敖汉有500多处红山文化时期的聚落,兴隆沟第二地点出土的陶人,第一次完整复原了红山文化陶人。”刘国祥对敖汉的重要遗址和发现如数家珍。而与这些珍贵文物相伴的,是石锄形器、石耜、石刀、磨盘、磨棒等旱作农业所需所用的生产生活工具。这些遗存,见证着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起源。“可以说,正是旱作农业滋养了这些灿烂的史前文化。”刘国祥说。

  “敖汉小米”成为考古工作反哺地方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