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飞出“金孔雀”(艺近人和)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1-11 07:22:01
浏览

  耿马是民族自治县,有10个世居民族、1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片文化沃土一直滋养着艺术爱好者们。

  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耿马民族歌舞团,现有合同制演职人员35人,基本都是从乡村招募的歌舞爱好者,每年进企业、农村、校园、军营、社区、景区、街区演出不下200场。

  阔别4年,刮目相看。

  2023年末,再次走进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县城那个橘黄色的院落,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演出团队已经更名为“耿马民族歌舞团”。他们进步的路径清晰可见:2019年,作品《傣族女创拳》获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综合类一等奖;2022年,被表彰为全国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作品《嘎朵》获得云南省群众文化艺术最高奖“彩云奖”……

  人们说,彩云之南飞出了“金孔雀”。

  耿马是民族自治县,有10个世居民族、1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片文化沃土一直滋养着艺术爱好者们。

  浸润在乡村,浸润在文化中

  夜凉如水。晚上7点半,耿马县耿马镇芒片村文化广场上热闹了起来,村民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从文化活动室搬出来的长条木凳逐渐坐满了人,另有三三两两村民蹲在一旁的大青树下。大喇叭里正在播放歌曲《耿马的路》。穿着迷彩服的小伙子骑着电动车,给演出现场送来一箱矿泉水……

  这是耿马民族歌舞团临时安排的一场“送文化下乡”演出。上午决定,晚上开锣。晚上8点,演出开始,广场上打闹的孩子们安静下来。台上精彩不断,台下一排排长凳子也不住地往前挪,气氛越来越热闹。

  进企业、农村、校园、军营、社区、景区、街区演出,耿马民族歌舞团每年不下200场。“这是一种艺术回流。”耿马民族歌舞团团长王峰说:“我们的歌舞来自村村寨寨,也要回到村寨,让村民检验。对我们来说,下乡演出最不能对付,那是很高的舞台。”

  从2016年开始,县政府每年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给这支队伍一定金额的财政补助,歌舞团的任务是开展70场文化下乡活动,并负责县里春节、泼水节、青苗节等节庆晚会。歌舞团每年还需完成5部以上作品的剧本创作和排演,密切联系指导5支以上乡村文艺演出队伍,争取每3年至少获得1次省级以上奖项。

  虽然是冬日,草木依旧葱茏,从县城翻山越岭,路边高高的千果榄仁花果红艳似火,这是孟定镇允冒村。73岁的傣拳师布莱尚恩正在家里打铁,干瘦的他气力过人,一天能打制一二十把傣刀。他是歌舞团的傣拳师傅之一。

  为了创作关于傣拳的舞剧,王峰在孟定的乡野遍访会打傣拳的师傅。有的师傅要求拜师,需在山里“闭关”学习7天以上。经过王峰软磨硬泡,30多名团员终于能够集体拜师学拳。

  许多人觉得傣族艺术“温柔似水”,刚烈尚武的《勐相耿坎·傣拳师》一亮相,英姿飒爽,十分吸睛。其实,在翠绿的耿马,还有许多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团在王峰的带领下“挖就挖到根,干就干到底”。“我们的传承不是穿几件老式衣服、加入几处元素,而是让演员学戏、读书,浸润在文化中,揣摩歌舞中的细节神韵,创作有血有肉的作品。”王峰说。

  下乡演出锻炼了演员们。31岁的俸进丽深有体会,“有的偏远山区要走路进去,演完再走夜路回家,又冷又湿,半夜才能到。但想想山里人特别是那些老人热切的眼神和热情的挽留,一切都值了。”俸进丽说话时,眼里闪着光。

  尊重生活,创新表达,引领风尚

  在短视频平台,王峰发布的“UP耿马”有230多万浏览量,很多跳舞的短视频播放量都超过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