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花,为文物延年(为梦想奔跑)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1-11 13:00:01
浏览

  今年50岁的杨景龙是陕西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的文物修复师,从事文物修复工作20多年,获得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壁画彩塑文物修复师项目一等奖。在他眼里,每一件文物都弥足珍贵,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更多文物重焕活力。

  

  2023年年底,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颁奖环节上,来自陕西省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的文物修复师杨景龙收获了一枚奖牌——“全国技术能手”。

  最初得知自己获得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壁画彩塑文物修复师项目一等奖时,杨景龙很激动:“这是对我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肯定。”

  “一器一物,盛天下之美;一轴一卷,数千载风流。”每每修复完一件文物,杨景龙总感叹不已。在他眼里,每一件文物都弥足珍贵,支撑起每一名文物修复者的光荣梦想。

  现代文物修复,需要综合多学科知识

  在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库房,保存着245幅珍贵的高等级秦汉唐壁画,约340平方米。“这些壁画对研究历史、艺术和当时社会生活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杨景龙说。

  唐代出行的仪仗队是怎样的规模,使用何种仪仗?在唐墓壁画未发现之前,这些都是未解之谜。

  进入杨景龙的修复室,时间仿佛慢了下来。看着一件件躺在修复桌上的文物,望着墙壁上泛黄的壁画线描图,仿佛时光倒流,回眸千年岁月。

  唐墓壁画的内容丰富,有歌舞、游戏等各种场景。用笔或奔放泼辣、或飘若浮云,用色或简洁明快、或细腻精致。人物造型形神兼具,栩栩如生。

  在修复室,近50平方米的房间,四周墙面上挂满了各种壁画的线描图、病害图,地上静置着不同时期的待修文物,实验台上摆放着各种试剂和仪器设备,修复桌上手术刀、油画刀、竹签等工具一应俱全。

  “文物修复需要万分细心,一毫一厘地清理、加固、补配、全色,同样的动作需要重复无数遍。”杨景龙说,“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活,现代文物修复需要多学科的知识。”

  考古、历史、物理、化学、美术、环境气候、地质、气象、计算机等,样样都要学;古人的制作工艺及材料、考古发掘现场情况、出土时的环境、地质情况、后期保存的环境及管理,样样都要懂。“真想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具备全才的能力,才能为文物延年,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杨景龙说。

  匠心修补,古老文物焕发活力

  “我的父亲是木匠,我从小跟着他帮忙,拉锯子、推刨子、钉钉子。”杨景龙回忆,这些工作练就了眼力和手上功夫,也让他对手工艺产生了兴趣。

  上大学时,杨景龙就读于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从此与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1997年大学毕业后,他就职于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迄今已有20多年。

  多年的专业训练,让杨景龙有了一双巧手。一个四象陶质彩绘罐文物,交到他手中时是一堆碎片,还有缺失,看不出原件。方案设计、技术路线、实验、拼对、粘接、补配、做旧、封护,耗时8个月,这件文物在“指尖”重获新生,走进大众视野。

  1978年揭取的昭陵陪葬墓段简璧墓壁画,就地保存在昭陵博物馆。2002年杨景龙团队打开夹板,进行第一次保护修复。最初拿到壁画时,仕女图部分已碎裂,散落粘连在桃胶布上。通过查阅考古资料和研究资料,团队历时两年之久,将283块壁画残块一片片拼成一幅“执扇仕女图”。

  在一次次修复工作中,看到一件件文物在自己手中重新焕发活力,杨景龙对从事文物修复的认知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从一份职业,到一份意义非凡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