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走近更广大读者(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1-19 07:30:01
浏览

  正如不少评论者提到的,对文学“跨界”传播的期待,其实折射的是对文学影响力的期待、对当下创作与时代生活互动的期待。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密切文学与社会生活、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一种有活力的文学生活,才是人们尤为期盼的。

  让文学与社会大众积极互动,建设有活力的文学生活,类似的努力与实践构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条重要脉络。有研究者指出:“100年前,我们的作家们也演讲,也给读者回信,也和读者交流互动,小说在报纸上采用连载的方式。当年的那些市民报纸、那些演讲会也是与大众交流的新形式。”鲁迅的一句话至今仍被不断引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也是一部不断回应现实生活脉动、回应大众精神需求的历史。

  2023年,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策划并参与制作的人文谈话类节目《文学馆之夜》,就以“让我们谈论与文学有关的一切”为口号,带观众于妙趣横生的交谈中,感受文学与当代生活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推开文学馆的大门,和来自不同领域的作家、导演、学者、媒体人,一同走进摄影棚围坐聊天,从7个呼应当下、活泼有趣的话题发散开来,与馆藏展品代表的文学典型故事不断激荡、相互融合:从鲁迅与沈从文的经典作品,聊到现代人与故乡的情感;从老舍手稿《多编好相声》聊到语言类综艺节目代表的当代人说话之道;从《背影》作者朱自清的雕像,聊到不同时代作家笔下的父子关系;还有当代“跑步文化”“脑机接口”这样的话题,与经典文学作品之间或隐或显的关联。7次“文学馆之夜”的漫谈,从文学出发,映照出世界的广阔,也为当代读者打开了视野,体认到文学内在的浩瀚。

  除了《文学馆之夜》,还有像《文学的故乡》《文学的日常》《但是还有书籍》等一系列人文类节目,都通过不同角度的创意策划和不同风格的影像呈现,展示文学更加生活化、趣味化的一面,拉近了年轻受众与经典作品的距离。从这些节目可以看到,当代人亲近文学的方式并非只有阅读一种,文学带给人们的影响也绝非仅仅是记住一些名篇佳句。文学广泛而深入地在我们的语言、情感和思想中刻下印记,文学传播也应找准与今天人们日常生活、审美旨趣、精神追求的契合点。

  释放文学创新潜能

  究其实质,文学所跨之“界”,是现有文学创作、发表、传播、评价机制的边界,以及文学生态和审美趣味所形成的固定读者圈。与借助新媒体推动文学广泛传播同样迫切的,是要打破那些束缚文学发展的旧有观念和封闭视野,将有生机、有活力、体现人民性和时代性的文学潜能释放出来。而这最终还是要落到文学创作上。

  文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但同时又是和所处时代的读者、写作者进行的交流对话。文学创作要想和时代生活建立密切联系,就要关注正在发生的时代变化。我们评判一部作品并不单纯从文学技巧、表现手法的角度,而更看重文学提供的对于现实生活独特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看法以及新的表达。2020年在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上,中国作协领导指出,发扬乡村题材写作的优秀传统,塑造新人,书写新史诗,需要作家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只有在深入参与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实践中,获得对自我与世界的新认识,完成创作主体的锻造,才能焕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好融入社会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