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平衡彰显汉字之美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1-21 11:15:01
浏览

原标题:对称平衡彰显汉字之美

纵观古今汉字,体式多样,形态各异,但方块是其绵延千年的根柢特性。这种特性,早在汉字诞生之初就已基本具备。这为先民造字构形时追求对称平衡之美提供了用武之地。大美汉字,美在“大方”,美在对称平衡。正如语言学者刘志基所说:“方形之内,乃对称平衡意识最佳的培育土壤和表现天地。”

汉字结体追求对称平衡之形

不可否认,原始氏族社会陶器上的刻符为汉字的萌芽与诞生提供了胚胎和模型。细审这些刻符,尽管外形各不相同,但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都在近似方块形的平面空间里建构布局;二是多见对称性形体。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符共见27个,作对称形者有15个;青海乐都马家窑文化陶符共见50个,作对称形者有36个。这表明,汉字在起源之初即已开启了对于对称平衡的简约追求。

对称平衡是汉字起源的基因,更是成就汉字美学的核心基因。剖开汉字发展的任何一个共时层面,对称平衡是一种普遍现象。甲骨文作为最早而成体系的汉字,多见正反不定、斜置扭曲之形,但卜筮巫史在坚硬的甲骨上运作“刀笔”时,尽力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中,捕捉相对对称性的形体以留存于字形符号。李玲璞对一千个常见甲骨文形体进行了十六字格编码统计后指出,“这些形体(甲骨文)所显示的图像都是按照平衡原则结构起来的,形成一种对称的平衡美”。比如,甲骨文“车”字的形体有数十个之多,而绝大多数形体在“画成其物”时都突显了不同“车”形的对称性特征;再如,甲骨文“雨”字,尽管各时期的形体或有差异,但表示水滴的形体都左右对称、数量均等地排置在表示云层的形体之下。

秦代一统,书同文字,小篆登上了官府御用场合。这种字体整体作竖方形,圆劲均匀,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基本一致,将汉字的对称平衡之态展现到了极致。据笔者统计,《说文解字》收录小篆字形共9831个,作左右对称(如“祘”“爨”等)、上下对称(如“巨”“匚”等)、“十”形对称(如“亚”“畺”等)的形体达807个;另外还有32对通过改变一个字形的方向,成就另外一个字形的对称字组(注:《说文》一般用“从反某”“从到(倒)某”注明,如“可”与“叵”,二字小篆形体为左右对称关系,《说文》在“叵”下注“从反可”;再如“子”与“(见图1)”,二字小篆形体为上下对称关系,《说文》在“(见图1)”下注“从到(倒)子”),足见作整字对称和字际对称的形体在小篆字形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若加上构件在所构字形中展现的局部对称,则小篆形体的对称平衡特征更为明显。

汉字系统中还有一种重叠相同形体而成的所谓叠形字,有二叠、三叠、四叠几种。比如,“林、喆”等为左右二叠,“圭、炎”等为上下二叠,“回、闁”等为内外二叠,“臦”等为特殊二叠;“晶、鑫”等为正三角三叠,“(见图2)、(见图3)”等为倒三角三叠,“雦”等为横置三叠,“(见图4)”为竖置三叠;“燚”等为“田”字形四叠。不论如何叠置,外形都极为匀称规整,更加直观地展现了汉字结体竭力追求对称平衡之形的特点。作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囍”,由两个“喜”字对称拼合而成,非常巧妙地体现了人们祈求婚姻幸福的美好愿望,象形表义,对称平衡,寓意深刻。

汉字载体构建对称平衡生态

汉字载体的历史与汉字形体的历史同样悠久。没有载体,也就不会有字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古文字正因为“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才得以流传至今。形体绵延不绝,总会在更迭中适应最佳的承载客体;载体移时变革,一直在与时俱进中契合独特的字形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