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明起源演进提供重要研究样本(推进文化自信自强)(2)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多学科研究支撑下,对南岛语族早期人群体质特征和生计模式的探索成果颇丰。西营、壳丘头遗址发现的植硅体水稻遗存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岛屿最早的水稻遗存。
“海洋文明的发展进程十分复杂,比如井头山遗址就具有明显的海洋性,但到河姆渡遗址,海生鱼类遗迹发现却非常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说,壳丘头遗址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
提到湖北荆门市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戴向明认为,熊家岭水利系统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长江流域多处遗址均发现了水利系统,比如良渚水坝,它的发现揭开了对良渚文化的新认识,又比如石家河、屈家岭……这些发现都是在区域性中心聚落发现的,是聚落人口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的结果。”
熊家岭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要素。水坝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坝的年代为距今5100—4900年,是迄今发现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两期坝体的各层堆积中,绝大多数都掺有禾本科植物根茎。
“屈家岭遗址发现最早的有水坝的水利系统,标志着史前人类的治水理念从最初被动地防水、御水转变为主动地控水、用水,实现了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跨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陶洋说。
同时,屈家岭遗址还发现了黄土台基和众多规模庞大、建造工艺考究的“磉墩”,是迄今发现“磉墩”的最早形态。其规划理念、布局演变和社会结构传统,反映了长江中游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明路径,为考察史前水利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长江中游文明的起源和演进提供了重要研究样本。
完整的遗迹、丰富的文物,为考古研究提供珍贵资料
陕西清涧县寨沟商代遗址的发现,解答了困扰研究人员很久的诸多困惑。殷墟甲骨文记载,商代晚期商王朝周边方国林立。以往考古工作显示,陕北高原曾是商代方国重要分布区域之一,但其聚落结构和社会形态仍不清晰。陕西清涧县寨沟商代遗址的发现,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最新材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孙战伟介绍,寨沟遗址出土了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双辕车,制作精美考究。出土的青铜车马器、玉器、骨器、漆器与殷墟商王陵文物的高度相似性,揭示了这一地区与商王朝之间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雷兴山教授介绍:“寨沟体量巨大的夯土建筑令人印象深刻。16米高的城体,还有石块包边,和石峁的风格很相似。在田野考古中总结出的这一区域所特有的‘多峁一体’的聚落分布形态,丰富了学界对于商文明的形成、模式与特质的认知。”
新疆吐鲁番市西旁唐宋时期景教寺院遗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价值。中山大学教授刘文锁介绍,中山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于2021年开始联合考古发掘。由于遗址分布在一座山丘上,先后进行的两次考古发掘,采用“虚拟布方”加“实际布方”的方式,发现了遗址岗顶区的主体建筑遗迹及山坡上的部分遗迹。从布局上看,它们以南北向排列的3组建筑组合为中心,大致呈东西向分布。岗顶区房屋的功用,推测还有储藏室、图书室、厨房、寝室、酒窖等。在每区建筑物中均存在复杂的改建、增建、重修及叠压迹象。出土了大批重要文物,尤其是多语种文献,其数量达到876件(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