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蜀地名窑盛景(探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五代邛三彩杯。
唐代青瓷褐彩“临邛”文字杯。
邛崃市西街小学学生在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观看窑工演示古法拉坯。
宋代乳浊浅绿釉省油灯。
唐代青瓷褐绿双彩刻划莲花纹大盆。
唐代青瓷绿彩斑纹执壶。
位于四川成都邛崃的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青山环抱,清流潺潺,风景如画。正是最美四月天,园内绿草茵茵,垂柳依依,红叶桃花热烈绽放,为往来的游人更添一份喜悦。
邛窑是古代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青瓷窑场,始烧于南朝、盛于晚唐五代、衰于宋末,延续800余年,以其堆积厚、产品丰富、连续烧造时间长而著称。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开放面积19.6公顷,包含遗址保护展示区、临展馆、考古工作站、传承人工作室、制陶体验区、大师工作站等,具备科研、教育、文创、游憩等多重功能。
厚重的历史
在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分布着14个窑包,如明珠散落在山林间,引人入胜。沿着林荫小路前行,曲径通幽处,便是古窑遗址。
邛崃市文保中心主任罗冬梅介绍,邛窑并非单一窑址,而是南河十方堂、固驿瓦窑山、西河尖山子、白鹤大渔村、柴山冲、黄鹤、官庄7处古瓷窑遗址的总称,它们的制作工艺、装烧方法相似,窑与窑之间前后承袭、相互影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十方堂、大渔村和瓦窑山邛窑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邛窑共经历了5次考古调查和3次正式发掘,发现了唐代建筑遗迹、龙窑、馒头窑、作坊遗址,出土遗物数以万计。
1号窑包龙窑遗址是十方堂遗址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斜坡龙窑,长达42米,宛如一条长龙卧于窑场中心山体上。窑前工作区、窑门、燃烧室、窑床、窑炉壁、烟囱、窑尾护坡墙,构成了龙窑的有机整体。窑门朝西,低于地面3米,窑炉沿山体而上,烟囱位于山顶,窑尾修筑了5道台阶式护坡。窑床坡度为15度至17度,专家称这是中国古代斜坡龙窑最科学的坡度。这座龙窑先后经过至少7次较大的整修,可见它是当时最重要的大型生产窑炉。
一幅示意图展示了斜坡龙窑的装烧过程:将炼制好的瓷泥拉坯、模制成型后,经过修整、釉下装饰、施釉、晾晒后,便可入窑烧制。邛窑的斜坡龙窑均以木柴为燃料,点火后,火焰从燃烧室经窑床由低到高流动至烟囱,充满整个窑室。
龙窑遗址的展台上展示着两个匣钵,用耐火材料制成,是陶瓷烧造过程中装填坯件的主要容器。匣钵上沿有散热孔,钵壁厚实,色如铸铁,大小跟家用砂锅差不多,却远比砂锅重。唐宋时期,邛窑瓷器入窑烧造时大多放入匣钵中,称为匣钵装烧。这样的装烧方式大大减少了瓷器釉面污染,也使得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受热更均匀,同时,层层重叠的匣钵稳定性大于垒叠的瓷器,减少了垮塌几率,大大提高了成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