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古道 孜孜以求(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5-15 22:38:01
浏览

苍苍古道 孜孜以求(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蔡东洲(左一)团队在米仓道南江段进行踏查。
  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蔡东洲,1962年11月生,四川平昌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他研究蜀道和巴蜀文化30余年,长期从事蜀道南段的相关研究,致力于古路、古碑、古树的研究和保护利用,先后出版《三国文化历史走向》《安丙研究》等蜀道相关研究论文和著作,在蜀道、巴蜀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曾获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等荣誉。

  古蜀道上,翠云廊里,古柏森森。行至剑阁柏处,眼前大树遮天蔽日。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蔡东洲一边轻抚古柏,一边介绍:“仅蜀道翠云廊段,就有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两万余株。”

  茫茫秦岭,山势巍峨,蜀道是连接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的古道。研究蜀道和巴蜀文化30余年,蔡东洲已记不清多少次走在蜀道上,探访古代遗迹。“翠云廊所属的金牛道,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映照着人们对古道古树的珍爱和保护。”蔡东洲说。

  从小喜欢历史典故,逐渐投身于历史学专业和蜀道研究

  青石板凹凸不平,古蜀道漫长蜿蜒。“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蜀道开通于先秦,开拓于汉魏六朝,兴盛于隋唐两宋时期,完善于元明清。”蔡东洲说,蜀道素来有“北四南三”的说法,北边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边则有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其中以金牛道为主,全长600余公里。说起蜀道,一个个历史故事从蔡东洲的讲述中铺展开来……

  面对苍苍古道,蔡东洲孜孜以求。“围绕蜀道的研究,主要是调查研究蜀道沿线的文化遗存,如驿铺、碑刻、古树等,以及对蜀道相关历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蔡东洲说,通过对文化遗存和历史文献的研究,蜀道修建发展的历史逐渐明晰,由此可窥见古代社会发展变迁和经济文化交流的许多重要信息,逐渐勾勒出中华文明在巴蜀大地上传承发展的脉络。

  生于斯、长于斯,少年蔡东洲就对巴蜀大地上的历史典故充满兴趣,每当打完稻谷,他就坐在稻草堆下,翻看历史课本。小伙伴们也喜欢坐在蔡东洲旁边,听他讲历史故事。

  1981年,蔡东洲入读南充师范学院(现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后又攻读了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大学时期,他主修宋元史方向,了解到不少巴蜀文化和蜀道历史知识。“比如宋代的名臣安丙,在主政四川期间,就曾努力改善蜀道交通条件,方便了人员往来,对于保护蜀道有着重要意义。”蔡东洲说。

  1988年,蔡东洲毕业后留校任教。彼时,由于他的导师主要研究宋史和三国历史,蔡东洲也参与其中,“很多研究工作都与蜀道研究相关。”蔡东洲认为,蜀汉的兴衰就与蜀道有很大关联。1993年,他参与出版著作《三国文化历史走向》,更深入地研究了三国历史人物与蜀道的关系。

  潜心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蜀道相关史料和文化遗存

  暑热炎炎,伏案写作,汗水滴在稿纸上。20多年前,在一间只有4平方米的屋子里,蔡东洲利用借来的《宋史》等复印资料和其他相关典籍资料,一个字一个字地手写完成了一部有关宋史的著作。

  为了研究宋代时蜀道的作用,蔡东洲到处搜集资料。他拿着方格纸,到一家家图书馆查文献,誊写整理了上万张资料卡片,详细记录时间、事件、出处等信息。“写作时,将卡片一一排列,一幅历史的图画就仿佛展现在眼前了。”蔡东洲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