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化+科技”产业高地(人文观察)
图①:动捕演员进行高速高精度运动捕捉。
图②:《德夯幻境》室外大剧场现场。
图③:马栏山视频超算中心。
以上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吃顿饭再喝杯咖啡的工夫,一部原本需要渲染20小时的4K视频就渲染完成了。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中,凭借一台“视频超算”,视频渲染效率在平台算力支撑下可提升百倍以上。
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一部包含大量3D特效的影片,涉及三维模型渲染、特效合成等,渲染速度慢、后期制作时间长。“有了‘视频超算’的算力,视频产品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制作成本大大降低,让创作思路更连贯、制作流程更顺畅。”长沙马栏山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吕绍和说。
像这样的科技赋能,只是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致力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一个缩影。马栏山本没有山,但如今,这里崛起了视频文创的“产业海拔”,形成了一片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发展高地。
新业态带来全新文化体验
科技对文化的赋能,正在助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从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到广播、电视的应用,再到一根网线和互联网世界接通……我们如今的便捷生活,离不开文化和科技的一次次融合。当前,以5G、大数据、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早已嵌入人类生活,并对文化业态、内容和传播产生深远影响。一批文化和科技相互融合、深度互动的新兴业态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这就是浯溪碑林中的一块,你看,经数字修复后,连笔锋的力度都能看到!”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理事长李武望展示的一组对比图,仿佛让人回到千年前工匠艺人身处岩壁,将文字凿入不朽山石的瞬间。
湘江边的浯溪碑林,集中保存着自唐起的历代摩崖石刻505方。众多文人墨客在崖壁上题画写记,或大或小、或篆或草的诗文石刻沿着山体渐次铺开。寄情于山石之上,千年文脉在四季变换中绵延回响。然而历经风雨侵蚀,摩崖石刻表面出现不同程度风化,有些已无法用肉眼辨认。
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重现彼时的模样?
“用‘数字化’手段让石刻焕发新生。每块石碑都从数十个方位采集上百张照片,通过技术实现痕迹辨识度0.01毫米的高精度数字成像。”李武望介绍,“做完数字采集、修复后,我们还将对石碑石刻建立7层24类数据的全信息模型、打造纪录片……让文物不仅‘被看见’,还要‘被看懂’。”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集成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科技赋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可感知”到“被应用”。一个个全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正在马栏山形成。
“星河轮转,时光千载,君且看,今日长安。”只见动作捕捉演员身着特制“动捕服”链接数字人“李白”,先是演绎起少年李白邀大家共赏长安盛景的豪迈,其后画面一转,他的手部做出弹奏琵琶的酣畅动作,画面中的中年李白随之奏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美乐章……
这是日前“出圈”节目《山河诗长安》前期制作时的真实场景。在节目AR创意互动中,观众拿着手机对着地标建筑轻轻一扫,就能看到李白穿越而来后“诗意满长安”的恢宏画面。“相较于传统的手工动画制作方法,动捕技术缩短了制作周期,效率提高2至5倍,特别是在涉及大量动画场景的项目中,优势更加明显。”凌云光(马栏山)虚拟制播基地总经理王学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