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发展呈现蓬勃生机(光影视界)(2)
“优势”并非天赋,而是靠一部部优质作品累积。访谈中,很多人谈到2015年暑期档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该片取得近10亿元的票房成绩,打破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天花板”,也打开了创作空间。此后,《大鱼海棠》《小门神》《罗小黑战记》《姜子牙》《新神榜:杨戬》《深海》以及“熊出没”系列等国产动画电影接连上映,动画产业在一部部作品的积累中转型升级。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超过50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迄今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
创作涌现活力,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为好作品持续诞生培厚土壤。国产动画的发展与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步。政策的长期扶持和精准引导是重要驱动力。2002年开始,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出台大量政策,从限播措施、税收优惠、版权规范等多方面全力扶持。尤其是,《“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将“扶持优秀动画电影创作生产”列入“新时代电影精品战略”,《“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将提升动漫产业质量效益、打造中国动漫品牌、促进动漫“全产业链”和“全年龄段”发展作为重点。20多年来,先后出台30余项相关政策,强有力的引导下,资金和人才向动画聚集,国产动画在厚积薄发中迎来黄金发展期。
传统文化需要创新表达,题材内容大有开拓空间
在位于北京电影学院的数字影视动画创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的学术团队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青年学者,正在讨论人工智能与动画的结合。孙立军说:“动画的发展一直与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技术更迭带来电影语言语法的更新。由无形生成有形、由无声生出有声,人工智能正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然而,影像的内涵是文化,艺术创作又是个性化的,我们依然要坚守中华文化独有的审美意蕴、思想品格。”
北京电影学院的动画专业先后走出《三个和尚》导演阿达、《哪吒闹海》导演严定宪、《雪孩子》导演林文肖、《鹬蚌相争》导演胡进庆等众多人才。上述作品以及上海美影厂出品的一大批经典动画,奠定了中国动画民族化的发展道路和中国动画以形写神、传神写意的审美风格。
近年来国产动画的发展,得益于中国故事、中国风格这一创作自觉和审美接受的双重回归。中国审美将国产动画创作者与观众凝聚在一起,背后是更为深沉的文化自信。访谈中,不论学界还是业界都认为要“走一条中国动画自己的路”。
透过追光动画的8部作品,可以看到一条创作者文化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进阶之路。于洲告诉我们,《小门神》在国外上映时,曾被认为是外国动画,从《白蛇:缘起》开始,他们有意识地探索中国风和中国审美,在人物的表演上力求含蓄克制,契合东方气质,而观众也给出了热烈回应。
近年来赢得观众喜欢的国产动画电影,既有对民族动画和传统文化的接续传承,也有富于现代意识的当代表达。观众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看到,纵使人生不如意,大圣也终究会“归来”,从大圣那战旗一样迎风招展、威风凛凛的斗篷上,获得的是奋斗的勇气。《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就像多数人“自己家的孩子”,而《姜子牙》讨论的是天下苍生与个体生命的命题。
造型设计和视觉呈现也有意识地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华美学思想中汲取营养。甲骨铭文、玄鸟神兽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造像和壁画艺术、中国传统服装、民族音乐、传统舞蹈等经由创造性转化,在动画电影中更加灵动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