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桐城文脉代际传承原因浅探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5-20 03:40:01
浏览

原标题:明清桐城文脉代际传承原因浅探

明清时期,桐城文化繁荣兴盛,人才辈出,以文学、学术传家者不胜枚举,孕育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流派——桐城派。桐城文教传统极富生命力,往往一乡一族之内名家荟萃,而一家之内又代有闻人,累世不绝,形成“文化世家”现象,众多文化世家促成桐城的文化流传盛况。桐城文化之有脉络可寻自明初始,谱系流脉则衍至民国时期。其文脉传递跨越数百年,自有其“密码”所在。

明清桐城文化家族极其重视子弟教育。在流传下来的家规家训中,子弟教育都处在极重要的地位,且在教育目标和方式上,有大致相似的宗旨和路径,体现出既高远又切实的培养理念。桐城光氏认识到教育是兴族根本,“族欲其大也,必须培养子弟”。刘氏也总结宗族长盛的根源在于读书:“千年阀阅之宗,必是家传黄卷;屡代簪缨之胄,无非世守青缃。金张七叶,显贵盈朝;王谢两家,风流满巷,莫不枕经葄史。”刘氏家族还认为并非贫困导致失学,而恰恰相反,“究厥长贫之故,良由不学而然”。

在教育之道上,桐城文化家族各有举措,但又体现出共同的特征。首先,强调“务本”,即培养根本的精神品质。麻溪吴氏家训明确阐述了这一思想——学习不是为了记诵、辞章、荣名,甚至事功,因为这些都是“末务”,学习要以希贤希圣为本,并以“仁义礼智实其心之德,战兢惕励保其心之范”。光氏同样主张在子弟教育上,“非徒讲究训诂,资取功名已也。必贵隆师择友,使之兴廉察孝,谨言慎行,崇本务实。”

其次,教育应从幼童抓起,循序渐进全面开展。桐城胡氏在家规中指明了各年龄段须学习的内容:“凡小子能言,教之称呼,及作揖务要从容和顺,教以诚实。四五岁,教之谦恭逊让以收其放心,温和安静以消其猛气。有不识长幼尊卑者,必诃禁之。七岁则入小学,论、孟、孝经即与训解,教以孝悌忠信,使知礼义廉耻,教以洒扫应对进退,教以歌咏忠孝诗章。稍长而聪明者,出就外传,渐次读四书五经。”麻溪吴氏规定“入塾时即以小学幼仪逐一疏解。俾知入孝出悌,谨言慎行,所谓少成,若天性成自然也。及长,择名师益友相与磨砺之”。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更多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族人,可使家族文化和规范得到遵行和传承。

最后,要针对子弟不同的资质进行分层次地培养,慎选并厚待老师,部分家族还依据族产多寡给予子弟资助。麻溪姚氏选拔聪慧子弟专事诗书,并于“每年四仲月汇齐宗祠,命题会课,请尊者主盟,分别奖励之。行成名立,光前裕后,皆于此基焉”。高甸吴氏做法类似:“秀者教之诗书,朴者教之农工,务使正其趋向。”胡氏在选择子弟的老师时,“必择经明行修,文理优长,言动可法者奉以为师,取以为友。厚其供馈,隆其礼貌”。对优秀特别是贫困的优秀子弟考核后予以奖励和资助:“子弟有入泮补廪明经科第者,议出花红以明奖励”,“子姓果有聪颖出群,贫不能读者,公议资以束脩,每冬至入祠考课方准给付。”清代桐城个别大族还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公产以资助教育,且普惠全县。如桂林方氏对本族子弟赴乡试给予资助,乾隆时期“族人凡应试入闱者,赠卷价银二两,桐城加路费银二两”。方氏的试资义田并不是只为方氏族人,而是全县寒士乡试赴江宁都可以申请。后来经营不善,方氏子弟一度都申请艰难。道光二年(1822年),方传理进行了改革,规定每科定额三十二名,外姓之有科举者分十六名,本族给十六名。此后渐有盈余,又续置地产,试资不断加增,至清末桐城士人多仰赖这笔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