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霍州窑:窑洞之下的古代名窑
原标题:山西霍州窑:窑洞之下的古代名窑
霍州窑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白龙镇陈村。考古队发掘出宋末、金、元、明时期的窑炉、作坊等各类重要制瓷遗迹,出土了大量产品残片和窑具,第一次从考古学角度厘清了各历史时期的产品面貌和技术特点,建立了霍州窑历史分期标尺。霍州窑址的发现,印证了中国细白瓷生产中心最终在北方地区形成,它不仅对中国陶瓷发展史具有重要贡献,而且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伟大进程的鲜活物质载体和生动诠释。近期,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探索现代村落下面的古代窑址
大概在唐代,瓷器开始成为社会日常用具。那时,邢窑生产的白釉瓷器已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进入宋元时期,瓷器更是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古代瓷器的生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生产地点也会转移。瓷器窑场大多只在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生产,废弃的瓷器生产地在考古学上称为“某某窑址”或“某某窑遗址”,如大名鼎鼎的定窑遗址就位于今天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一带。古代生产瓷器的窑场废弃之后,有些随着时间流逝,从原先热闹喧嚣的生产场地变成了农田甚至荒地,少有人类活动,这类窑址被称为“荒野型窑址”;也有一类窑址由于生产周期较长或生产历史较为连续,后来的人们仍然在这里生活,各时期的瓷器生产活动形成的“窑业堆积”层层叠叠被埋在地下,地面之上又盖起了房屋院落,形成了“古今重叠型”的瓷窑址形态。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唯一的古代瓷窑址——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就属于后者。
霍州陈村瓷窑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白龙镇的陈村。这里地处山西省的中南部,窑址就位于山西母亲河——汾河的西岸台地边缘。历史上,汾河河道在东西两山之间宽阔的河谷中来回摆动,西边由于河水冲刷淤积而形成平坦的河漫滩,水退去就是大片农田。河漫滩西岸,地势逐渐升高的阶地上就是窑址所在的陈村。陈村窑址就在汾河的洗礼中留存了下来。
清代至近现代以来,陈村村民频繁地修建房屋、平整土地等的生产生活活动,使窑址的原生堆积遭到较为严重的扰动和破坏。这里的房屋以砖券窑洞为主,修建过程中,往往会在拟建窑洞的位置进行大面积开挖,用砖券起窑洞主体后,再在窑洞顶部及两侧重新覆盖土层;有的平地起券的窑洞两侧,再用砖石垒砌护墙,中间填埋土层形成窑顶。
密密麻麻、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窑洞院落,形成了陈村现有的肌理,陈村古瓷窑址便被深埋在了村舍之下。2021年,霍州市启动了霍州窑的保护规划工作。作为该项工作的基础,2022—202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联合对霍州窑开展了系统的考古工作,这也是霍州窑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以来的首次考古工作。
2.摸清霍州窑址分布的“一张图”
面对这样一个村庄密集叠压下的古代瓷器生产场的窑址,详细摸清窑址的分布规律和保存现状,科学地选择发掘地点,最大可能揭示霍州窑的瓷器烧制历史和瓷业面貌,就成了最基础,也是最艰难的工作。
考古队员踏遍了村中的沟沟坎坎,重新航拍了高精度的陈村现状图,结合陈村等高线地形图,最后制定了最费劲但最有效的调查摸底方案:以陈村最小地块为单位,逐个地块开展详细的田野调查工作。陈村最多的“地块单元”就是院落,我们共计调查院落284处,其中百年以上的老房屋有84处,其余多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村中的小地块又可分山地、耕地、空地、墓地4类,共36处,此外还有5座庙宇。每个地块我们都单独建档,详细记录调查情况。通过入户走访、向老乡打听,搞清了这些院落修建的年代、权属关系,以及修建房屋前地表窑业堆积的情况,并对现在村中可见的窑业堆积成因、性质做了记录和推断。这些都成为我们了解陈村窑址及后续考古工作的有益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