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妙笔 展现治水智慧(古悦新喜)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6-15 22:11:01
浏览

丹青妙笔 展现治水智慧(古悦新喜)

 

  中国画《李冰父子与都江堰》,作者梁时民、李锛、张跃进。

 

丹青妙笔 展现治水智慧(古悦新喜)

 

  中国画《摹楼璹耕作图》(局部),作者元代程棨(传)。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在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治水成为防治土地荒漠化与干旱的重要一环。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水利之用有着深刻理解,从发明水利机具到兴修水利工程,历代画家用丹青妙笔将中国人的治水智慧录入史册。在第三十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即将到来之际,品读绘画中的水利之美,领略中国人的生态环境治理智慧,可为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荒漠化防治水平提供启示。

  呈现水利机具设计巧思

  水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在用水、治水、管水等实践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许多水利机具,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

  水具与农功的密切关联,除在史籍中有所记录,在传世考古和绘画图像中也得到直观表现。如《庄子·天地》记载,子贡路遇一老翁抱瓮灌园,便教他用桔槔取水以更加省力。“桔槔”这种较早出现的汲水机具,在山东省嘉祥县武氏祠的东汉画像石、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的壁画中都清晰可见。这些画面以场景式描绘,生动再现了桔槔取水原理——“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桔槔的出现,实现了让水从低向高的空间移动,早在春秋时期便已用于农业生产,可“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

  随着大田灌溉需水量的增加,翻车代替桔槔成为主要引水灌溉机具,由于其形似“龙骨”,又名“龙骨水车”,也是世界上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久的农用水车。龙骨水车形制轻便,“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北宋郭忠恕(传)《柳龙骨车图》和南宋李嵩(传)《龙骨车图》,便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龙骨水车借助畜力实现农田灌溉的情景。两幅画中,均可见一架设于近水地头的轮毂装置,车槽较长,童子执鞭驱牛前进以带动轮轴,从而实现引水灌溉,充分彰显古人创造智慧。

  先进的水利机具还频频出现在“耕织图”中。如宋代杨威(传)《耕获图》、元代程棨(传)《摹楼璹耕作图》、清代陈枚《耕织图》等,皆对农田灌溉等活动和所用水具有着生动具体的描绘。先进水利机具的发明,使农田灌溉充分而得宜,从而保障了水稻灌浆、稳产高产。透过《摹楼璹耕作图》等作品,还可得知南宋水田耕作的系统性、科学性,这对江南地区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物阜民丰,由此而兴。

  通过品读绘画中的水利机具发展变化,不仅可以直观感受劳动技术的进步,还有助于从古人识水、用水的智慧中汲取养分。

  彰显因势利导治水理念

  水利灌溉、河防疏泛均被视为兴国安邦的重要保障。在不断改进水利机具的同时,人们还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治理江河、灌溉田地。

  最早反映古人治水智慧的当数“大禹治水”故事,这也成为绘画创作的主题。据北宋《宣和画谱》记载,东晋顾恺之曾作《夏禹治水图》。此后,如隋代展子虔、五代朱简章等均有相关画作载于史籍。唐代佚名《大禹治水图》,便生动描绘了大禹带领民众开山凿岭、疏通水道的情景,画面构图饱满,场面宏大,细节丰富,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类似主题还可见南宋赵伯驹(传)《禹王治水图》等。借助笔墨丹青,“大禹治水”所含“疏源浚流”的治水智慧,以及“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得以传承不息,对后世水利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