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河 文学的河(人世间)(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6-22 01:11:01
浏览

  2003年春天,我到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当时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吉祥如意》,描述乡村的优美隽永,希望净化人们日益浮躁不安的心灵。这篇作品后来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7年,在浙江绍兴举办的颁奖典礼上,我再次想起葫芦河,想起那幅中堂。

  2010年,在葫芦河岸边长大的一棵名叫郭文斌的“树”上,结出两个果实,那就是历时12年写成的长篇小说《农历》和历时4年写成的随笔集《寻找安详》。前者是写成长的,写如何养护人的精气神。它首先是一个祝福,对岁月的,对大地的,对恩人的,对读者的。同时,我还在想,小说要对现实负责,但更应为心灵服务,就像“点灯时分”,把灯点亮才是关键。看完《农历》,读者就会知道,其中的15个节日,每个都有一个主题,它是古人为我们开发的15种生命必不可少的营养素,也是古人为后人精心设计的15堂“化育”课,古人早就知道,“化育”比“灌输”更有用,“养成”比“治疗”更关键。

  而《寻找安详》中,我写到了如何才能获得“安详”,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安详”,如何通过文学传播“安详”的观念。和《农历》不同的是,《寻找安详》像一个魔法师,把我带向另一个世界,带向一个看似和文学“无关”的世界。从这两本书开始,我从之前的流浪状态回归,回归到传统;从之前的悬空状态落下来,落到葫芦河边。我仿佛看到,故乡的水土变成一滴滴墨水注入我的文字里。

  出乎意料的是,不少读者读过《寻找安详》后找到我,提出办读书会的想法。2012年,我就鼓励几位从《寻找安详》受益的同学创办了全公益“寻找安详小课堂”项目,探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困境,没想到效果不错。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不少人在这里走出困境。每次听同学们分享时,我就想起当年的那个愿望,要在葫芦河上修一座桥。没想到,这桥,却以“寻找安详”为名,修在许许多多的读者心里。这促使我对文字更加敬畏,也更加深信,具有唤醒作用的文字,本身就是祝福,就是吉祥如意,就是一条“葫芦河”。

  四

  2017年8月,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剧组把撤乡建镇不久的将台堡镇列入第四季拍摄计划。当年10月正式开机时,我在航拍器中看到,葫芦河就像一个宝葫芦,雾气腾腾,美妙难言。如今,葫芦河已经变成一个能够和江南媲美的景观河道了。我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决定把这条故乡的母亲河、这条文学之河融入新书《中国之美》的装帧设计中。美编设计了几个书封,我特意选择了形似葫芦的河。

  不久前,《中国之美》研讨会先后在北京和银川召开,听着大家的评论,我的眼前再次浮现出那幅中堂,浮现出小时候坐在东望梁山顶上,畅想长大后,我将走向哪里、做什么、能干出什么名堂的情形。透过时光的帷幕,再次想起葫芦河,我突然意识到,这葫芦,还有更为深广的寓意。


(责编:杨虞波罗、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