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不断修炼“真功夫”(艺文观察)(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7-04 07:50:01
浏览

  作为第一个代表新中国出访的艺术表演团体,中国杂技团的演出足迹已遍布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今年春节出国巡演时,看完《俏花旦·集体空竹》的几位欧洲年轻观众对李驰说:“看完节目,我们更想来中国走走看看。”这让李驰印象深刻,“找到中国文化精髓和更大层面观众审美的结合点,至关重要”。

  今年年初,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内核的《玄·多维集体球技》、立足中国围棋文化的《弈中乾坤·扯铃》获得第四十三届法国明日国际马戏艺术节金奖。

  已有40多年出国演出经验的中国杂技团创意总监孙力力说:“我常听国外同行感慨,如果中国作品缺席某届国际杂技比赛,大家会觉得赛事的含金量变低了。”中国杂技团总工程师王建民认为,技术优势奠定了中国杂技的领先地位,但面对新媒体、新道具、新市场,杂技作品还要在审美创意、原创性、整合资源上多下功夫。

  “杂技可以极大地展现当代人的精神力量和美学追求,重点是如何从优秀传统文化、悠久历史渊源、浩瀚民族理想中选取适合的部分,用杂技的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出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认为,构建更广阔的表达空间,拓展杂技的美学范畴,尽管面临一定挑战,但这是中国杂技必须走的一条路。

  2019年,全国杂技展演首次纳入杂技剧。从中国第一部杂技剧《天鹅湖》算起,杂技剧走过整整20年,累计超300部作品。“杂技剧的发展,代表了传统艺术面临发展瓶颈、满足不同时代观众审美的自我革新。”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杂技家协会主席俞亦纲认为,有“百戏”之称的古老杂技孕育出年轻的杂技剧,是杂技创新性发展的本质基因,更是生命力所在。

  多位院团长感慨,10多年前,杂技剧的剧本写不满一张纸,只考虑如何展示团里的绝活儿,剧情和技巧“两张皮”;现在,创作者首先研究故事、主题,再根据情节筛选、研发、配置杂技技巧。“杂技创作模式不断改进,推动了杂技剧创作的理念更新与技术进步。”张红说。

  “仅文学剧本,我们至少改了8遍,研读了17本参考资料。”安宁介绍,以“九一八”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的杂技剧《先声》,大到舞台场景,小到服装袖标,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有剧情需要,但已有技巧无法展示,怎么办?南京市杂技团团长池文杰认为,杂技剧创作是对技巧有舍有得、先解构再结构的过程,“技巧为情节的逻辑性服务,剧情为技巧提供更富想象力的空间”。俞亦纲将其总结为“技巧演绎向叙事流畅、情感连贯、意象串联转变”。《渡江侦察记》中的“扬帆渡江”、《桥》中的“桥墩抢险”、《战上海》中的“软梯攻城”、《天山雪》中的“峭壁修路”等新创节目,贴合情节逻辑,也实现了形态创新。

  广义的杂技包含肢体技巧、魔术、马戏、滑稽4个方向。评第十届中国杂技金菊奖时,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3个滑稽获奖名额只评出了一个。边发吉欣慰地看到,“第十二届中国杂技金菊奖滑稽节目的质量,普遍提升了一个档次。尤其是排名第一的获奖节目《疯狂厨师》,熔滑稽、魔术、肢体技巧于一炉,富有综合表现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秦兰珺看来,滑稽艺术的即兴和互动特征符合当代观众口味,值得进一步挖掘。

  从驻场演出到演艺新空间,杂技适配多种文旅场景,多地形成杂技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