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茶山上,也有博物馆(解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图①:信家村黄金玉米博物馆陈列的不同玉米品种。
袁崇福摄
图②:松阳县新兴镇小学的学生在体验采茶。
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③:俯瞰松阳茶叶博物馆。
松阳茶叶博物馆供图
乡村博物馆是记录乡村沿革、在地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扎实推进,各地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贴近生活的乡村博物馆。2021年起,国家文物局开展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工作,将乡村博物馆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做好孵化培育,为乡村博物馆建设提供借鉴。
记者走进吉林和浙江两地的两座乡村博物馆,观察乡村博物馆如何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办出品牌特色,更好展示农耕文化、收藏乡土记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编 者
吉林长春市双阳区建起农耕主题博物馆
农具成主角,土地有故事
本报记者 刘以晴
正值盛夏,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信家村,棕黑色的土地里钻出嫩绿色的玉米芽,村头有间单层独栋砖瓦房,乍一看和其他房屋无异。往屋里走,石斧、铁镰、木爬犁,不过100平方米的房间里,各类农具摆得整齐。
“欢迎来到信家村黄金玉米博物馆,这里的展品最早能追溯到辽金时代。别看都是种地的家伙什,故事多着呢!”面对着十几名游客,博物馆义务讲解员、61岁的农民马志海熟练地介绍。
博物馆一角有张木桌,摆着以前的播种农具——点葫芦。一只土黄色的大肚葫芦,腹部打上乒乓球大小的孔,上面插着空心竹筒。再往上看,竹筒和一根一米来长的细长木棍绑在一块。
随着现代农机普及,点葫芦早已不再使用。从长春市区前来观展的游客张先生看得认真,“小时候听家里老人提起过点葫芦,今天终于见到实物了。”
2016年,吉林省启动“吉林印记”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工程,由高校及市区博物馆等专业力量协助乡村进行文化资源挖掘、展陈设计,在有条件的村屯建设博物馆。目前,吉林省已建成农耕文明、民族民俗、历史遗迹等不同类型的乡村博物馆100多家。
乡村博物馆,展品从哪来?社会捐赠是主要渠道之一。在信家村黄金玉米博物馆,许多展品来自热爱收藏的长春市民王松林。不同于城市博物馆,“小而美”的乡村博物馆如何科学规划?对着近万件藏品,信家村党总支书记孙颖曾经犹豫,“民俗刺绣、传统农具、青瓷摆件……样样有趣好看,都想展示出来。”双阳区博物馆原馆长杨波给出建议,“乡村博物馆面积不大,与其求全,不如专注农耕主题,接地气、有农味。”于是,不同时代、用处、材质的农具成为博物馆的“主角”。
2022年,信家村黄金玉米博物馆正式开放。不单本村村民常来逛逛,周围村屯乃至市区的游客也慕名而来。2023年,该馆累计接待观众1万人次,“游客量是村常住人口数量的10倍。突出乡村特色,村屯里的博物馆也能有人气、有流量。”孙颖说。今年,在双阳区文旅局的支持下,信家村黄金玉米博物馆被纳入周边多所学校的研学线路。
在杨波眼中,建设乡村博物馆还有另一重意义。长久以来,为满足生产需要,许多农具被发明创造,又随时代发展更新换代。“翻阅资料,对农具的记载并不多。乡村博物馆收藏一代代农具,也是为传承农耕文化、展示农业智慧提供空间。”杨波说。
“后面两位往下压,前面的稳住身子。动一下,犁出的地就能偏出十几厘米!”信家村黄金玉米博物馆内,一架木质弯钩犁前,在马志海的指导下,3名游客正在体验操作,木头摇动,吱嘎作响。
“有些吃力,如果顶着太阳下地耕种更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体验结束,一名游客十分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