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于竹木 托载千年(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7-21 06:36:01
浏览

  “馆内展示的5封居延地区书信,反映了边塞人家的日常生活、精神情感,展现了当时的真实场景。每一枚简牍都有故事,简牍中出现的每个人物都反映着一个时代。”肖从礼感慨。

  从居延官吏的读书单到工作日志,从全家人的出入关“年卡”到戍卒每日工作“打卡”凭证。一枚枚汉简封存了历史记忆,复原了鲜活故事。在这方寸天地上,旧日时光穿越千年,被后人无数次驻足观望。

  站在展厅中,观众陈桂兰夫妇看得投入,“我们好像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读着这些至今清晰可辨的字迹,仿佛走进边塞,看到古人蘸墨写下文字的瞬间。”

  揭开古丝路驿站的面纱

  从长安(今陕西西安)沿秦岭、祁连山、天山一路往西,一条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见证“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

  “长安至茂陵七十里,茂陵至茯置卅五里……”两枚馆藏汉代里程简清晰勾勒出丝绸之路东段路线。从长安到敦煌,一条直通西域的“国道”,在吉光片羽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丝绸之路如何真正走通?人们曾有许多猜测。居延里程简、悬泉里程简的发现,为研究汉代从长安到河西地区的驿置路线、道路里程提供了原始数据。”甘肃简牍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韩华说。

  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韩华介绍,“两枚里程简为丝路申遗提供了重要材料支撑,实证丝绸之路是一条真实存在的中西交流通道。”

  20世纪90年代,2.3万余枚汉简出土于甘肃敦煌的悬泉置遗址。多次出现的“悬泉”二字,揭开了一座早已消失千年的古丝路驿站的“金色”面纱。

  “悬泉置遗址的发现非常偶然,考古人员曾先后三次考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何双全介绍,第三次考察前一晚,大风吹出千年文物。“悬泉置以亭行”,一枚简上的工整隶书,让悬泉置遗址重见天日。“大家白天挖,晚上整理,一人一根蜡烛对着汉简看。”回忆起当年,何双全很激动。

  走进“简述丝路”展厅,一幅磅礴的史诗画卷在眼前缓缓打开。

  出长安,列四郡,据两关。自张骞凿空西域,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万千故事在汉简上被真实记录,成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证。

  跟随讲解员蹇慧东的脚步,一枚枚简牍好像通俗有趣的古代小说,记录着发生在丝路驿站中的故事。

  “八岁,高五尺五寸,名曰音小……”悬泉汉简中有一部《传马名籍》。传马是悬泉置的重要配置,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名籍记载马的名称、年龄、身高等信息,堪称马的“户口本”。由18枚简牍组成的《过长罗侯费用簿木简册》,记录了公元前61年,长罗侯常惠及随行人员过悬泉置时的开销账单,使团在途经歇住期间食用了酒、牛肉、羊肉、米、豉、酱等,为研究当时人员来往和饮食结构提供了一手考古资料。

  “超过200场次的讲解,让我通过一个个小细节重新认识历史,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历史原貌。”蹇慧东说。

  悬泉汉简中一份关于“吃鸡”的记录,吸引了参观者李耒田的注意。“最凡鸡卌四只……”这份《元康四年鸡出入簿》记载了悬泉置内一年入鸡、吃鸡的消费情况,是悬泉置的一份“荤菜标配”。

  来自四川成都的李耒田刚高考完,甘肃简牍博物馆是他研学旅程的第一站,“走进展厅,油然而生两个字,厚重。而像古人‘吃鸡’这种有趣记录,让我感到真实的历史那么可感、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