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波:围棋何以成为国际性“公共精神产品”?
如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代表,围棋正日益走向世界,为不同肤色的人所认同、喜爱。为什么围棋可以成为国际性“公共精神产品”?日前,中国首位围棋博士、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二级教授何云波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作出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围棋文化走出去有哪几条路径?
何云波:围棋产生于中国,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其后又流传到世界各地,从而形成了以中国为圆心,不断向外辐射的传播方式。
在古代,围棋的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途径:一路是向东,经由朝鲜半岛,再传到日本;一路是向西,经丝绸之路,传到汉以外的民族地区及中亚、南亚各国。这种围棋交流不完全是单向的,当时一些国家和地区接受了围棋,并对其加以改进。日本更是将围棋发扬光大,使其完成了从古典围棋到现代围棋的转变。
虽然围棋从中国传至日本,但在20世纪初,日本的竞技水平已超中国。此背景下,中国围棋的现代变革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学习日本,这种文化的传播、影响与接受、反刍,形成了一种互动。
中国对日本的追赶、学习一直持续至中日围棋擂台赛,该擂台赛象征着中日围棋对抗时代的到来。该赛事自1984年启动后,陆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棋手聂卫平多次上演传奇故事,国人对围棋的关注度空前高涨,推动了围棋在中国真正走向繁盛。
小棋盘见证着大时代。中国围棋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由于日本最先开始派出大量棋手到西方国家传播围棋,所以起初西方国家接受的围棋文化多来自日本。在围棋文化传播方面,中国起步较晚。
总体来看,中国围棋的对外交流走过了很漫长的过程,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日本的富士通杯、中国的应氏杯、春兰杯等世界大赛举办,围棋国际化时代才真正到来。
中新社记者:中国围棋走出去,在文化交流上扮演了什么角色,蕴涵了哪些中国文化?
何云波:自古以来,围棋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即天圆地方。同时,围棋也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核心——阴阳哲学。当我们把一切看作是阴阳之道时,围棋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无论是诗、文、琴、书、画,还是各类棋戏,都与“易象”有关。“象”之具体化即为“形”。“象”的抽象化、玄妙化即为“道”。
围棋是东方智慧的见证,承载了很多文化价值。方正棋盘,乃大地之象。棋盘“正直”之线道,通神明之德;黑白棋子,象征阴阳;棋子散落在盘上,构成天文之象。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一种思维方式,即“立象比德”,以“大道”提升“小道”,把游戏政治化、伦理化、玄妙化。
棋禅一味,棋与禅通可悟人,棋中自有妙悟,棋与佛禅之“道”也就有了不解之缘。围棋还与兵法相通,“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这也构成了中国古代围棋思想的四套话语:儒学话语、道家话语、佛禅话语、兵家话语。
聚焦当下,在文化出海过程中,围棋是很好的载体。当然,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除了参加世界大赛、交流棋艺外,还需要发掘围棋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围棋。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日本和韩国如此热衷围棋?中日韩在围棋走出去方面,有何各自特色?
何云波:在江户时期,日本建立了“御城棋”制度,出战者有“棋所四家”和六段棋手,比拼非常激烈。而在彼时的中国,围棋强调更多的是艺术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