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团队:守护这份深埋地下的美
【人才强国新征程·关注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
编者按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殷墟遗址一片甲骨惊天下,三星堆遗址揭开古蜀文明神秘面纱,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莫高窟绽放千年艺术光彩……
保护这些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离不开一代代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即日起,本刊推出“人才强国新征程·关注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系列报道,讲述文物工作者参与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修复的生动故事。
“请大家打开材料包,将每一块残破陶片按陶俑的部位摆好,再对每一块陶片进行拍照,这样便完成了陶俑修复的第一步——‘挂号’。”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游客服务大厅(中心)研学活动室,很多游客在参与“我是秦俑修复师——学修兵马俑”特色教育活动。
“‘挂号’?听着像生病了去看医生。”记者感到新奇。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文物保护团队带头人周萍笑着说:“道理差不多的。从事秦兵马俑的保护修复工作,就是要找出每一件秦俑身上的病害类型并给出治疗方案,我们就是秦俑的‘专科医生’。”
如今,在这些“专科医生”的妙手中,一件件秦俑正逐渐呈现往昔的风采。今年恰逢秦俑考古发掘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一位位文物工作者择一事终一生,仿佛跨越了历史的时空,与2000多年前的工匠们一起,唱响了一曲讲述秦朝故事的长歌。
1.他们是“文物美容师”:还原秦俑的绚丽多姿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部有一间彩绘陶俑修复室,不大的空间里,几位文物保护团队成员正使用细竹签、手术刀、小笔刷等各式工具,小心地修复着秦兵马俑残块。
只见团队成员葸艳娥抬起针管,小心对准部位挤压,针管中的液体便一滴滴准确落入秦俑的眼角。一瞬间,它原本灰暗的眼睛就变得乌黑发亮。“清理,挑针,注射,内部彩绘固色完成。”葸艳娥说。
“太神奇了!”记者惊呼。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兰德省笑着介绍:“秦俑原本有朱红、粉绿、紫、蓝、赭等多种颜色,俑身要先刷过一层生漆,再着一层颜料。但埋在地下2000余年,秦俑的彩绘层已十分脆弱。出土后,随着湿度和温度发生变化,生漆便会弯曲卷翘,连带上面的颜料一起脱落。打一针聚乙二醇保护剂,它可以渗透到秦俑内部并形成保湿加固层,防止生漆失水而脱落。”
旁边的工位,团队成员李晓溪拿起手术刀,将秦俑面部之前脱落在土层上的彩绘,一层一层地往外拨,再按照顺序一层一层地回贴到原来的位置,并用小刷子仔细逐层按压,动作轻柔而精准。
“这是团队最新研发的‘彩绘加固回贴’技术,简单说就是先通过显微镜把脱落的彩绘找到,再如拼图一般,把彩绘一片一片拼回秦俑身上。”兰德省面露自豪。
“这比绣花还要细心啊!”记者感叹。
“这个操作是不可逆的,秦俑的彩绘层一旦受到损害,就没有挽回余地。我们就好比‘文物美容师’,一定要让更多人见证秦俑最初的绚丽多姿。”兰德省说。
从秦兵马俑发掘以来,团队一直在进行秦俑彩绘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团队“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项目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年来,团队研究分析了秦俑身上使用的各种颜料,发现它们多为天然矿物质材料,但其中的中国紫和铅白、铅丹均被认为是人工制造。
“像中国紫目前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秦俑是现在已知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和年代的、使用规模最大的实物。与此大约同时代的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所使用的埃及蓝,与中国紫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尚不得而知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兰德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