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团队:守护这份深埋地下的美(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8-04 09:29:01
浏览

“年轻人要想成为秦俑修复师,第一步就是‘识图’,要像拼图一样在考古发掘出的众多残片之中,找出相似残片的差异性。”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进一步解释,“也就是辨别身体部位,秦俑跟人是一样的,一两年后拿出一个残片,这些年轻人要能准确说出它是秦俑的哪个部位。”

文物修复,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被誉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当初也是由老一辈文物工作者将3000多个碎片一步步拼凑起来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副主任惠娜介绍,由于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铜车马外的木椁早已腐朽散落,上层填土坍塌后,将两乘铜车马压得粉碎,光是铜车马上的一个伞盖,就碎成了316片,复原难度极大。

20世纪80年代,老一辈文物工作者仔细分析了这两乘铜车马的结构、材质成分、各部件的形态及相互关系,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模拟实验,历时八年,终于让两乘铜车马从3000余枚残片中重新站立起来,这一技术也在1997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前,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正不断革新。惠娜表示,每一件带有彩绘的兵马俑一经出土,就要经过X光射线探伤、超声波检测、三维图像采集等程序,之后还要经过现状记录、清理、加固、拼对粘接、补全,然后绘图、建立保护修复档案、留观等步骤,最后归还考古及藏品管理部门,成为一位带有“身份证号”的彩绘秦俑战士。

2016年加入团队的杨莹,日常工作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材质、制作工艺、保存状况等进行研究和分析。她说:“老一辈的文物工作者在客观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开创和发展了我国当代文物保护事业。现在条件今非昔比,我们年轻人更要尊重和学习前辈们辛勤工作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更好展示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50年间,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已从简单的考古发掘发展到拥有完整的保藏库房,还拥有国家级彩绘文物保护基地,队伍也从几十名发掘人员发展到今天的数百人。

“当前,我们已构建了老中青相结合、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高水平人才团队。在日常工作中,团队中每一位有经验的文物工作者都努力发挥‘传帮带’作用。同时,团队近年来积极跟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合作,为青年人才搭建交流互鉴学习的平台,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我常对他们讲,你们既年轻活泼、富有朝气,又理想远大、很有志气。他们都说,我们能学到更多知识,干啥都有底气!”周萍笑着说。

2020年加入团队的朱思颖告诉记者,文物修复前,自己首先需要对文物的保存现状进行系统评估和信息记录,对文物全面系统了解是进行保护修复必不可少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发掘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

“比如百戏俑,我们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研究它们身上的衣服。同时,我们和陕西的杂技团合作,看能否复刻百戏俑的不同姿势。”惠娜笑着说,希望未来有一天,现代人也能登台献艺,表演2000多年前的艺术节目,这就是文物的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

“秦俑的感染力,不仅体现在绚丽的色彩上,其独特的雕塑艺术、精致的纹饰图案更是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思。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我希望能够和团队一起,守护这处世界文化遗产瑰宝。这份深埋地下的美,既属于历史,更属于未来。”周萍说。

(本报记者 任欢 杨桐彤 张哲浩 李洁)


(责编:王震、申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