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延续文化瑰宝的千年神韵风采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8-12 10:51:01
浏览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延续文化瑰宝的千年神韵风采

  【人才强国新征程·关注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

  在崖壁上开凿石窟,坐禅修行。从此,莫高窟诞生了。这一年,是公元366年。

  “来莫高窟如同一场梦,这一梦,就成了一生。”

  “到莫高窟只看了一眼,这一眼,就延续千年。”

  这,是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的写照。

  “80年前,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文物工作者看到敦煌艺术的珍贵价值,坚守西北大漠,开创了敦煌莫高窟保护、研究、弘扬的事业。”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如今,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已发展到200余人,他们正为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而持续奋斗。2024年1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1 他们说,在莫高窟找到了立业的舞台

  敦煌文物保护,最主要的对象是壁画。这些壁画,在历经千年风霜后,面临起甲、酥碱、空鼓、烟熏、变色等多种病害。

  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的实验室内,90后女孩儿陈雨鑫正手握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中挑取微生物菌落。

  “取样以后是做什么研究?”记者问。

  “分离纯化后我会对它进行菌种鉴定,我的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对壁画铅丹颜料变色的影响,这需要大量的实验做支撑。”陈雨鑫解释。

  消毒、取样、比对、记录,陈雨鑫熟练地操作实验环节,每个步骤紧密衔接。如今的她,对文物微生物的研究有了自己的心得。2023年3月,敦煌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顺利通过她的博士后开题报告。

  “大家都知道莫高窟里的壁画有变黑的地方,过去的研究说是受光照、湿度、酸碱性等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发现,其实微生物对它们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具体是怎样造成影响的?影响到什么程度?我们还在探索中。”陈雨鑫说着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在敦煌石窟监测中心,记者见到80后青年巩一璞。他参与设计开发的石窟监测预警系统,让莫高窟保护管理工作有了科学数据的支撑。

  “2012年加入团队后,我对计算机和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特别清晰的认识。但时间长了,我意识到文物保护需要多学科力量的参与。比如我现在参与建设的监测预警平台,首先通过传感器技术对文物面临的风险进行及时监测,其次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对风险事件进行识别预警,最后为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提供决策支持,实现数据驱动下的文物科学保护和管理。”巩一璞对记者说。

  从事壁画和土遗址保护研究的90后青年李天晓,是团队里的青年骨干。自2022年来到敦煌研究院后,他针对壁画和土遗址保护的实际需求,每天都在钻研各类保护技术和保护材料。

  “会觉得累吗?”记者问。

  “老一辈莫高窟人克服了无房、无电、经费拮据、人手短缺等各种困难,无怨无悔地为文物保护事业奋斗。作为新一代莫高窟人,我也希望在这里安身立业,为文物保护贡献青春力量。”李天晓说。如今的他,正致力于新型文物抗菌材料和生物加固材料的研发和评估。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武发思介绍,如今,无论是研究历史文献的、石窟考古的,还是研究古建筑的、音乐的,年轻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展示能力、实现价值的舞台,“年轻人都说,老一辈莫高窟人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却将一切献给了敦煌。他们也要怀揣着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无限热忱,向榜样看齐,与时间‘赛跑’,延续文化瑰宝的千年神韵风采。近年来,团队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推动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保护力量不断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也让我们更有信心去实现‘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这个目标。”

  2 他们说,敦煌是此生安心处

  走进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的生物实验室,80后青年贺东鹏正在调节微生物培养箱的温度与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