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古衣 保护欣赏两相宜(辽阔的大地 多彩的非遗)(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8-21 06:45:01
浏览

  “这件印花敷彩纱直裾丝绵袍,总体色调是绛红色,花纹共有7层颜色,都是通过印花和手绘一层一层叠加而成。”杨冀元介绍,他们采集了枝蔓、花蕊、花苞等纹样的面积、分布位置、层次关系与不同着色,其中有规则的图案来自印染,无规则的细节则源于手绘。

  复制文物时,要在素纱上使用印花工艺描绘出7层色彩图案,是极其困难的事情。“我们在白纸上写字十分畅快,在餐巾纸上写字就会磕磕绊绊。想象一下,在只有餐巾纸1/3厚度的轻薄素纱上写字,会是什么感受?”杨冀元介绍,团队仿照雕版印刷术,在橡胶板上雕刻纹样,分出印染和手绘的层次,再套印不同颜色。

  在颜料配比上,团队曾尝试直接在素纱上印花、手绘,但效果不理想。他们买来各种矿物颜料,尝试牛皮胶、矿物粉和水的配比,终于配出最佳比例,让不同颜色叠加后的效果和文物几乎没有色差。

  但问题还是来了。尽管仿制已经做到“逼真”,看上去却仍然“不像”。“仔细看就会发现,在原纹样的背景中,有一层线条流畅又分明的深色轮廓——也许是当时的工艺效果,也许是时间流逝带来的晕染效果。”在杨冀元看来,这是本次仿制的最大技术挑战。

  为使仿制品在视觉上与文物更接近,还需要让其呈现出历史的陈旧感。于是,团队又叠加了第八层——在仿制品上画一层特别的色晕。色晕效果通过在植物颜料中加入一定的鱼鳔胶而形成。添加的比例是多少?只能一次次反复尝试。“如果胶水太多,会堵住网孔,让丝织品失去灵动感;如果胶水太少,又无法形成流畅分明的轮廓。”杨冀元介绍,经过四五十次的配比例、做小样、再改进,终于让颜料能渗透纤维又不会堵塞网孔,仿制品也在视觉上和文物高度相似。

  目前,南京云锦研究所文物修复团队已完成直裾素纱单衣、曲裾素纱单衣、朱红菱纹罗丝绵袍、黄褐绢地“长寿绣”枕头、羽毛贴花绢等马王堆汉墓出土丝织品的仿制工作。眼下,他们正在进行绢地“长寿绣”丝绵袍的仿制工作,预计将在今年底完成。届时,观众也将有机会在各地展陈中,一睹珍贵文物的精美复制品。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1日 12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