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骑行活动如何良性发展?业内人士有话说
原标题:自行车骑行活动如何良性发展?业内人士有话说
近年来,自行车骑行活动在全国持续升温,逐渐成为全民健身新选择和低碳出游新时尚。与此同时,近期与骑行相关的安全问题频繁引发社会关注。骑行活动如何良性发展?一些骑行组织者、参与者和城市交通专家给出了观点和建议。
守法、文明骑行是底线
今年7月下旬,北京交管部门发布消息称,将严查自行车骑行人在城市道路上竞速行驶,主要针对部分骑行者违法在机动车道甚至城市快速路上“刷速度数据”,或是采取无视红绿灯、相互追逐、蛇形变道等危险行为的问题。随后多个城市跟进。
“现在很多骑友拥有非常好的器材,但对骑行运动没有完整认知,一门心思追求快,妨碍了公共规则和秩序……器材水平提高后,本应去适宜的地方发挥性能,而不是在城市道路甚至长安街这种首都文明的窗口上竞速。”北京市自行车运动协会会长宋国强表示。
“我们加强了对协会各个俱乐部车队队长的教育,要他们负起责任,劝导队员不要在城市道路开展竞速,现在看来我们的俱乐部应该杜绝了这种现象。”
同时他呼吁,注册俱乐部之外的个体骑友和其他一些骑行爱好者群体也应当守法、文明骑行。
“我们是绝对不希望看到骑友去骑高架桥,去骑环路,这些地方太不安全了,也不合法,这不是我们作为骑行参与者应该做的事情。”在北京、海南拥有多家门店的“胡同山野”骑行文化空间创始人吴天昊说。
不文明甚至违法的个例也让正常骑行锻炼群体承受了污名化压力,但根据记者的观察,主流声音仍是鼓励文明骑行活动、谴责违法违规行为。
在一些博主利用城市环路刷速度数据、闯红灯的帖子下,许多骑友表达了反对,并建议社交媒体平台整治此类存在误导的帖子。
骑行锻炼要因地、因人制宜
宋国强指出,有骑行锻炼需求,甚至是竞技骑行训练需求的爱好者,应当妥善寻找合适的路段或场地。
具体来讲,他推荐这部分爱好者在周中可以去有连续环路且车辆、行人较少的城市公园、绿地附近,遵守交通信号灯指引进行绕圈。在周末则可以前往车流量小、红绿灯少,路线延续性好的郊区路段练习。
“我们协会公众号里有推荐路线。都是会员们发现并上报,然后我们进行整理后推出的比较成熟的路线。”宋国强说,协会也致力于为爱好者开发更多、更好的路线。
骑行锻炼还需因人制宜。近期另一起引发争议的事件是一名未满12岁的未成年人跟随成人队伍骑行拉练时突发事故。作为资深自行车教练,宋国强也不建议未成年人尾随成年人进行配合(群体)骑行。
对于究竟骑多少能达到锻炼效果,他再次强调了不必求快,应当主要维持在有氧区间,一周两次,一次约90分钟即可。他也建议爱好者不必一味模仿专业运动员训练方式,尤其要警惕“低踏频-高功率”骑行带来的乳酸堆积问题。在骑行前后,也应当充分热身、放松。
从多角度发现骑行乐趣
在社交媒体上,骑行锻炼人群往往热衷比拼数据。对此,作为骑行文化推广者的吴天昊有两个观点:其一,安全之外,追求速度、功率数据并无意义;其二,骑行乐趣多种多样,各人量力而行,总有适合的那款。
因此,他建议骑行爱好者要从自身身体条件、兴趣、道路状况出发,选择恰当方式。“有快要退休的人群来咨询时,我会推荐他们骑砾石公路车或者山地车……他们的首要诉求一定是骑得更远而不是更快。”
“骑行的魅力之一是,它能陪伴人的运动周期相较多数运动更长。”他补充道。
对于骑行路线选择,他认为除了偏竞技的路线,也有不少偏向城市探索,或是欣赏自然风光,即便是相对“慢”下来了,也能使骑行者身心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