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新时代文学的光辉图景(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中国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的创造远远大于文学的想象。只有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回答好时代命题,才能实现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文学的繁荣离不开优秀文学人才。中国作协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紧扣“做人的工作”这一任务,创新方式方法,团结和引领广大作家胸怀大局、立志高远,在创作上追求精益求精,在境界上力求德艺双馨
时代的巨变正在发生,精彩的故事不断上演,多样的话语交织互动,文化的元素碰撞融合,无数的人们、无穷的远方、无尽的未来期待着作家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创作更多精品力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文学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视文艺事业的发展。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高屋建瓴、指引方向。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创造,生动记录时代前进步伐,有力展现民族奋进精神,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文学作品,共同绘就了新时代文学的灿烂图景。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2023年5月,参加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的作家们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墙壁上,“做人民的学生”几个大字让他们驻足深思,这也是活动周的主题。1950年,毛泽东同志为母校题写了校名,并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历史的声响汇入了新时代的黄钟大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中国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的创造远远大于文学的想象。只有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回答好时代命题,才能实现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伟大智慧,是文学创作的宝贵财富,只有以人民为师,才能不断进步,攀登文学高峰。中国作协发出“作家要做人民的学生”的号召,号召广大作家真正沉潜到人民中去,倾听人民心声,密切与人民的情感联系,将个人小我与人民大我融为一体,让自己的艺术生命同广大人民真正联结在一起,做到语出一人之口,呼出万众之声。
“做人民的学生”在新时代语境下获得崭新的生命力,成为广大作家内在的自觉的追求。思想引领观念,观念推动实践。在田间地头、社区工厂、校园课堂,在脱贫攻坚、乡村全面振兴现场,在热气腾腾的百姓生活日常,在重大科技攻坚一线,广袤的祖国大地上留下了作家风雨兼程的足迹。广大作家在同人民呼吸与共、情感与共、命运与共的充实与丰饶中,不断自我建设、自我成长,将自己的一滴水,融入时代和人民的奔腾江河。广大作家在向人民学习中,倾情书写新时代的沧桑巨变,将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从人民中来的作品,必然要到人民中去,接受人民的检验。人民是文学接受和评判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只有让人民满意的文学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人民的口碑是作品的最高荣誉。中国作协组织开展“人民阅卷”行动,让文学工作在人民的检阅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校正目标,激发活力,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
回应时代重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