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咖啡和非遗穿身上 佤族织锦“自生香”惊艳世人
原标题:把咖啡和非遗穿身上 佤族织锦“自生香”惊艳世人
第二十二届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上,西盟县展出的咖啡纱线佤族织锦产品吸引了不少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摄
10月18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翁嘎科镇班弄村六组的娜香结束了在力所乡佐扩村的培训。6天里,在这个离她家40多公里的村寨,她教授40多名村民学习佤族织锦技艺。这是她10月以来参与的第二次培训,今年的第九次。
与以往不同,在最近的培训里,娜香会教学员们如何将咖啡纱线用在佤族织锦里。学员们很好奇,她解释:“咖啡纱线织锦卖得很火。”
今年7月,在昆明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以下简称“南博会”)上,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带来咖啡纱线织锦产品,成为咖啡产业展馆的爆款,开展当天,佤族织锦西装、领带、围裙、围巾、披肩等便被大量预订,签下了一批订单。北京、上海的采购商买下了班母村一半的咖啡师围裙库存。
“我们现在不担心产品是否卖得出去,而是担心怎么顺利完成订单。”班母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涛说。
咖啡纱线让佤族织锦有了更高辨识度
普洱是我国咖啡主产区之一;西盟的佤族织锦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到班母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干部陈涛,把这两样东西结合在了一起。
初到班母村,在走村入户时,看见佤族妇女制作的佤族织锦服饰、挎包、被面、床单、毯子等,陈涛总是爱不释手。
佤族织锦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织锦之一,其纺织工艺是佤族妇女从十三四岁就要开始学习的一门技能。
佤族织锦用的主要是棉和麻。以棉纺织为例,从种棉、采花、轧花、弹花、卷筳、纺纱、导纱、上浆、整经、上机到加工为成品,有完整的工艺。染色的染料从生活环境里的动植物、矿物中就地取材,如紫胶虫、密蒙花、白背枫、蓝靛草、麻栗树皮、黄土、茶叶、玉米粉、小饭豆等。
佤族织锦的织造使用的是踞织机,即腰机。织造时织工坐在地上,在腰部系一条腰带,双腿伸直蹬住卷经轴,利用腰部和脚的力量将经纱绷直,然后左手用一根细竹竿引导,右手用挑花刀挑花。挑花较为复杂,要加入上、下挑花格板。织造的纹样表达着佤族对自然的敬畏和生命的热爱。比如,牛头纹是对牛的喜爱,波形纹是对火的崇拜,十字纹是对太阳、星星的尊崇,菱形纹象征种族繁衍;茅草纹和松鼠牙纹来源于茅草和松鼠牙齿,象征着坚韧和坚毅。佤族最喜欢的颜色是黑色和红色。黑色代表着“万物有灵”和男性的结实、勤劳;红色代表着能驱散黑暗、带来温暖和希望的火焰。
佤族织锦是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纺织专业技术书籍,陈涛了解到许多佤族织锦传统工艺的知识。但同时她也意识到,这一传统文化和市场仍有距离,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它,需要一个链接。
如今在西盟,佤族妇女已不再自己纺织棉线,都是从村镇周边的小商店或找批发商购买。但在成千上万的纱线品种里,她们能接触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和众多的年轻人一样,陈涛也是一名咖啡爱好者,喜欢咖啡的周边产品。一次偶然的机会,咖啡纱线触动了她。
今年3月,她前往上海参加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在眼花缭乱、不计其数的纱线品种里,她找到了咖啡纱线。
生产商介绍,随着我国咖啡市场不断扩大,对咖啡渣回收利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近年来,致力于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的纺织行业,已将咖啡渣生产的纱线用来制作咖啡面料、咖啡服装、咖啡被、咖啡毛巾、咖啡鞋垫等。咖啡渣的吸附功能、疏松多孔的结构,使咖啡衣服有抗氧化、防紫外线、抗菌、控制异味、快干等功能。
此后的几个月里,在设计师、生产商、村民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陈涛当初的设想“把咖啡和非遗穿在身上”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