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幻创作之路越走越宽(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聚焦中国科幻)
图①:电影《独行月球》海报。
王晋康供图
图②: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模拟“火星营地”。
李仕贤摄(影像中国)
图③:电影《流浪地球2》海报。
王晋康供图
图④:成都科幻馆。
王祖凯摄(影像中国)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八十二届世界科幻大会上,创作交流、现场签售、衍生品推广等一系列活动将中国科幻的热度延伸到海外。备受关注的中国科幻已经成为一张响当当的中国文化名片。
“科幻热”持续升温,创作者、从业者冷静思考——如何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更多《三体》那样的现象级科幻作品?怎样壮大科幻文艺的根基,让科幻产业更加生机勃勃?我们邀请科幻界深耕多年的作家和崭露头角的青年撰文,分享他们的创作心得与观察思考。
——编 者
从“科幻热”到“科幻强”
王晋康
中国科幻热起来了,这确实令人欣慰。依我看,中国科幻的发展还远未到达顶峰。
从世界范围来看,科幻是一个年轻的文学品类,诞生于欧洲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科幻萌芽于晚清民国,在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发展出一个小高峰。其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向科学进军”的响亮号角,中国科幻迅猛生长。后来,科幻文学遭遇过挫折,主力作家流失,出版阵地萎缩,只余下成都《科幻世界》杂志等艰难地维持下来。但科幻火种并没有熄灭,在科幻作家、科幻从业者、科幻迷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幻努力积蓄力量,一直到今天再度复苏。
这个沉寂后又崛起的过程,说明了科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历史合理性。科幻,作为以科学为源头的文学类型,作为面向未来的文学类型,有其独特的魅力,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科技的迅速发展,更为科幻事业提供澎湃动力。2005年,科学家库兹韦尔写了一本《奇点临近》,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奇点,也就是重大创新的前夕。我赞同他的看法。实际上,早在1997年北京国际科幻大会上,我作为作家代表进行主旨演讲时就提出了相同观点。就物理学基本理论来讲,百年来并没有大的突破。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人类历史的发展逼近奇点?依我看来,在原来的物理学基本框架下,科技的深化和扩延开始更深入地走进“人”的领域,这才是主因。
尤其是基因技术揭示了生命的秘密,人工智能挑战了人类最珍视的智慧,这两项突破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更是“哲理性”的,它们推动人类重新思考人生三大问题——我是谁、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而科幻是一个最为便利的平台,可以把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用文学的“三昧真火”熬炼,更为准确地摹写时代百态,回答人类的终极问题。当然,科幻还有其他重要的社会功能:向读者提供阅读的愉悦,消除青少年对科技的陌生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爱科学的种子,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向他们浇灌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理性,激发想象力,等等。另外,科幻还能帮助人们做一点心理准备,以迎接明天,应对一个变化着的世界。
与其他文学类型相比,科幻文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呈密切正相关性。这是因为,科幻文学的写作和阅读都有科学知识的门槛,而科学普及依托于社会进步。科幻的繁荣还有赖于人们对“科技明天”的向往,有赖于一个社会“向上”的心态。历史上,世界科幻中心的迁移、科幻强国的兴衰,都证明了这一点。这也让我们更有理由对中国科幻的发展持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