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怀热爱 深深扎根(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1-05 06:56:01
浏览

  新时代文学传承赓续着深入生活、到广阔的人民生活中去的文艺传统。与此同时,时代潮流、媒介形式和审美旨趣的变迁,也给深入生活、书写生活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要能从生活的表面碎片深入到时代的深层结构,从个体深入到社会,从衣食住行的世俗生活深入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及其伦理情感

  好的作品,都是既能观史,也能入心

  海量信息、便捷检索、远程体验,未必能真正拉近作家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只有真实感受、真切记录、真情书写,才能走出写作同质化的误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新时代文学传承赓续着深入生活、到广阔的人民生活中去的文艺传统。与此同时,时代潮流、媒介形式和审美旨趣的变迁,也给深入生活、书写生活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作家本就在生活之中,如何再深入生活?网络时代,生活已经搬到了网上,深入生活是否也能采取线上的形式?生活变化如此之大,怎样才能把握大气象又带着细露珠?“生活”,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日常词语,正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引发当代作家不断思考实践。如何扎根生活深处,提炼时代精神,写出和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学佳作,依然是摆在当代作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写出时代生活的蓬勃生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没有任何一种文学可以先验地、一劳永逸地提供对生活的认知,没有任何作家作品能提供关于生活的永恒答案。我们不能靠沿袭过往生活经验和文学配方来写作,那种刻舟求剑式的书写无法显影生活,也骗不了时间和读者。

  作家迟子建在哈尔滨生活30年,从最初的隔膜到后来的水乳交融,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渐次在她的内心生根。在长篇小说《烟火漫卷》中,作家的城市书写既站在城市内部,讲述哈尔滨的日常和历史,也站在城市外部,引入自然的、精神的书写维度。几十年壮阔的城镇化进程,人们在城市中的扎根奋斗,正在给城市注入新的精神内涵,让城市展现不同的精神气质。深入城市肌理,聚焦城与人的交融交织、共生互促,这样的城市书写还有广阔空间。

  除了城市生活,新时代还以其方方面面的社会风貌和生活经验,让作家身有所感、心有所悟,召唤作家去深入勘探,写出时代的蓬勃生机。一方面,从科技、工业、金融到乡村、海洋、生态,新时代文学呈现更强的书写现实自觉,乡村振兴、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等国家重大战略更是引发作家集中关注。另一方面,作家也一再把目光投向普通人日常而又不平凡的生活经验。非虚构文学在新时代得到极大发展。尤其近年颇受关注的农民作家、快递诗人等基层写作现象,其作品之所以广受欢迎,不仅因为书写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经验,更因为这种生活的底色是奋斗和尊严。这其中包含着一种朴素的启示:即使在基层的人民生活中,劳动者也依靠着真诚、坚韧和智慧创造着生命的诗意。

  从个人生活走向广阔的人民生活

  每个作家都拥有一份自己的生活,但这份个人生活并不是作品成功的充分保障。文学写作的要义在于将作家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的、人民的生活产生对焦,开掘生活的广阔。

  任何作家的生活经验都有其边界和限度,走向广阔的生活必须实现双重突破:其一是突破自我经验的有限性,从个体的走向人民的;其二是突破感性经验的表象化,从生活表层进入时代本质。好的文学作品当然包含着活泼泼的个人感性经验,包含着大量鲜活细节,但这些经验与细节一定蕴含着深层的、总体性的意涵,为读者提供深入理解时代现实和社会历史的入口。梁晓声的《人世间》中,有不少细节描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用度、人情往来,让读者津津乐道。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深刻折射了那个年代的生活结构和社会特征,具有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