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王树下(大地风华·走进古村落)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1-13 06:40:02
浏览

  天气愈热,蝉声愈密。

  一棵老杉树端坐在村口的桥头。白晃晃的阳光直射而下,四周的蝉鸣,将老杉树团团围住。

  据考证,这棵杉树种植于东晋时,树龄已逾千年。和这棵老杉树一起从东晋存活到现在的,还有一片古杉群。它们有的生长在溪流边的沙滩上,有的屹立在岸边,唯有这棵驻守在桥头的杉树格外粗壮,当地人称之为“杉树王”。

  老杉树的脚下,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桥面上布满了马蹄印、牛蹄印,那是岁月镌刻在桥上的勋章。

  站在杉王树下,抬头便能看到大寨村。大寨村位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是个典型的侗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我从新建的石桥走进大寨村。

  走过石桥,便是一座牌楼。牌楼的两端,分别建有一座凉亭。牌楼比凉亭稍高,整体呈“山”字形,都是红漆青瓦,上有镂空的木质花板,彩绘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颇为别致。凉亭内有木质长凳,供人歇息。

  走过牌楼,便是一个大广场,远远便能看见一座气势恢宏的鼓楼。鼓楼仿照杉树形状建造,木质结构,飞檐翘角,层层而上,呈宝塔形。

  “一朵好花长山头,十人得见九人谋。哥要摘花连根扯,免得一心挂两头……”一阵山风吹过,从鼓楼里传来一阵婉转的歌声。我走过去,轻轻推开了虚掩着的门,探头一望,看见一位老人正在鼓楼的大厅里指导几个年轻人练歌。老人一头银发,留着长长的白胡须,眼里精光闪烁。见我好奇,老人把我让进大厅。练歌的几个人,有男有女,有青年有少年。老人对他们挥挥手,示意他们休息一会儿。那几个人走到大厅一侧,那里摆放着直播设备。他们一边唱着曲儿一边摆弄设备,似乎在为直播做准备。

  老人招呼我坐下,拿起随身带的一个酒葫芦,喝了一口酒,侃侃而谈。他说,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的特色建筑,大寨村的鼓楼不仅是村民聚会的场所,也是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学歌、民间老艺人传歌编侗戏的场所。侗族人爱唱歌由来已久,唱歌是村民们主要的日常交往方式之一。大家在爬山、狩猎、砍柴、挖土、打鱼、放排等劳动过程中,都能即兴演唱山歌,婚丧嫁娶、重大节日也有特定的山歌。湖南城步有“六月六山歌节”,寨子里基本上人人会唱、个个能舞。

  我见桌上有一本打印的山歌集,便拿过来翻看。山歌是侗族先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积累、演化、流传下来的,一向只能口耳相传,如今能够用文字记录并保存下来,实属不易。这些山歌内容多样,既有传统的,也有新创作的;既有表达男女爱情的,也有反映大寨自然美景和人民生活的。我觉得,这些新创作的山歌跳出了传统山歌谈情说爱、日常劳作的小圈子,比传统山歌的视野更宽、思路更广,多了许多现代元素,很好地传递了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可以感受到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侗寨文化的独特魅力。我心里这么想着,便把这些理解对老人说了。

  老人听了很是高兴,热情地向我介绍,以前大寨村交通闭塞,很多村民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根本不知道山外面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所以山歌的内容也局限得很。大寨的山歌一般采用对唱形式,多为一男一女对唱,也有多男多女对唱的。山歌的曲调相对固定,歌词都是即兴编的,基本上是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有时还加入“哟嗬”的喊腔。说着,老人站起身来,大声唱道:“石板架桥架个西,脚踩石板画金鸡;十字街前请画匠,画妹眉毛一展齐。石板架桥架个东,脚踩石板画蛟龙;十字街前请画匠,画妹眉毛像把弓。”老人唱歌时,其他人都自觉走了过来跟着老人唱,唱到第二、四、六、八句时,都齐喊一句“哟嗬”。那气势,颇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