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文旅引流激发城市新活力(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1-14 09:27:01
浏览

“我们开展分层、分众的社会教育活动。如面向青少年推出‘小小讲解员’‘暑期营学’等,面向老年人推出银发课程,面向特殊群体推出《上海博物馆无障碍探索手册》、线上手语导览和无障碍探索微课等,目的就是丰富博物馆的普惠性教育服务功能,让市民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汤世芬说。

位于上海人民广场历史风貌保护区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打造出“城市最美庭院”,成为广受市民喜爱的公共活动空间。

去年3月,该馆打开博物馆外庭院围栏,让这片承载几代上海人记忆的历史建筑群首次向公众不设限开放。开放当天,便吸引超过4000人次的市民前来散步打卡。在开放的庭院中,博物馆市集、博物馆之夜、博物馆踏青等系列活动相继推出,让博物馆成为了城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不设限开放的形式,将博物馆最好的空间和绿地与市民、游客共同分享。”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表示,该馆探索打造对公众开放、社会共享的公共空间,既展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也让市民感到“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是有温度的”。

做实服务让“流量”变“留量”

如今,网络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日渐成为展示各地文旅资源的重要窗口。在吸引网络流量、打造网红文旅景点,激发文旅行业活力方面,上海始终走在前列。

最近,“上海的阿勒泰”“双子山登山杖”等关键词,成为社交媒体平台上搜索“上海旅游”的热门关联词,这让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成为城市中的新晋“顶流”。

要将一时的“流量”变为长期的“留量”,需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服务。

“自从开园以来,我们就非常重视与游客的互动,主动去了解游客的需求,从而不断完善改进公园的管理工作。”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竹告诉记者,公园建立了一套舆情监控体系,每天24小时持续关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上公园的相关话题。“现在的游客,特别是年轻人,都非常喜欢在小红书、大众点评等网络平台上发表点评。我们一旦发现有市民、游客在网络媒体平台上提出意见建议,会及时进行分析,并根据其中有借鉴意义的部分,尽快提升和优化我们的管理工作。”

比如,在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有一片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音乐之林大草坪,这里因视野开阔、环境宜人,被网友们戏称为“上海的阿勒泰”。每到假日,草坪上都“长”满了游客,野餐、玩飞盘、遛娃……

今年9月,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南区最新开放。园区中的双子山,又成为一处游客们争相打卡的景点。

这座山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一处人工造景。几年前,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面向全体市民,为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建设征集金点子。当时,不少市民建议,可以在公园内堆山造景,以弥补上海市中心没有山的遗憾。双子山建成后,大大丰富了公园的景观,也回应了市民登高望远的期待。

双子山并不高,最高的主峰只有48米。但山上种植了7000多棵乔木,风景秀丽。在山脚下,公园还推出了免费租借登山杖的服务。没想到,该服务推出后,一时间引发不少市民关注,有人留言问,这是不是公园特意准备的“摆拍”的道具?

对此,陈竹解释道:“其实,很多来双子山的游客是老年人。48米的山对户外爱好者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但对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讲,要登顶还是有一定难度。尤其碰上雨天,台阶湿滑,有一根登山杖助力,能增加爬山的安全性。”

把服务做在前面,考虑各类游人群体的需求,是擦亮文旅品牌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