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留得住更要护得好(人民眼·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1-15 06:20:01
浏览

文物建筑,留得住更要护得好(人民眼·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修缮前的山西省长治市沁县西倪村永寿寺。
  图为沁县文物旅游发展中心提供

 

文物建筑,留得住更要护得好(人民眼·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修缮后的永寿寺。
  图为沁县文物旅游发展中心提供

 

文物建筑,留得住更要护得好(人民眼·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修缮前的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黄虎村双孔桥。
  胡芳利摄

 

文物建筑,留得住更要护得好(人民眼·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游客在修缮后的黄虎村双孔桥游览。
  张艺文摄

 

  引 子

  “啪、啪、啪”,赤脚踏在石板上的声音,91岁的闫俊良老人始终忘不了,那是童年在村中永寿寺读书时的一段记忆。

  山西长治沁县漳源镇西倪村西北角,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寿寺坐落于此。寺庙曾用作学校、粮仓。闫俊良儿时就在这里读书,晚上也睡在这里。

  2021年,一场罕见的暴雨造成永寿寺天王殿倒塌,正殿也岌岌可危。“以前,村民集资小修小补,但天王殿倒塌后凑不够修缮的钱。”望着如今修缮完好的永寿寺,闫俊良百感交集,“能迎来新生,多亏了省里出台保护低级别文物的政策。”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2022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我国76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文物建筑有40万余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低级别文物建筑占95%以上。此类文物建筑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产权复杂,保护管理难度大。加上相关投入不足、基层保护管理力量薄弱,部分文物建筑面临损毁危险。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持续改善低级别文物保存状况。”

  近年来,低级别文物保护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地方进行了探索。其中,山西“探索利用一般债券创新低级别文物保护利用路径”、广东中山“‘岁修制度’实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全覆盖”、江西新余“古桥专项保护行动破解低级别文物保护难题”,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作为我国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级别文物应如何保护?记者赴山西、广东、江西采访。

  

  量多点散,低级别文物保护修缮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山西古建更受关注了!”去永寿寺的路上,沁县文物旅游发展中心文物资源股股长李加嘉感慨,最近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让山西古建备受关注,迎来许多游客探访,“而我们每天接触的文物,大多是受关注较少的低级别文物。”

  作为文物大省,山西不可移动文物在册登记数量达5.3万余处,其中低级别文物占九成以上。

  黄河环绕,太行绵延,山西过去交通不便,大量散落乡野的古建得以躲过兵灾火劫,穿越千百年。“但这也造成巡查不便,保护难度大。”李加嘉说,永寿寺便是其中之一。

  青瓦新覆,墙砖近砌,刚刚修缮完毕的永寿寺展露新颜。“要不是两年前的摸底调查,还发现不了这是一座元代木构建筑。”李加嘉如此强调年代,是因为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构古建筑,山西省仅有500多处。

  对永寿寺“再发现”的过程充满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