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留得住更要护得好(人民眼·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4)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1-15 06:20:01
浏览

  “这根旧木朽烂了一半,换掉最方便。但我们尽可能保护文物原状,尽管耗资更多,却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延续了文物真实性、完整性。”赵鹏说,这也便于区分文物原有部分和新修部分。

  古建修复,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的基本原则。

  “正殿近百个勾头(屋檐筒瓦),只留存下来一个,我们修缮时依此复制。”赵鹏告诉记者,永寿寺正殿屋脊上的装饰性构件鸱吻已全部遗失,便参照周边遗存的同时代、相近规制的古建,结合当地群众描述,寻找形制相近的鸱吻进行仿制。

  修缮已经倒塌的天王殿,则是对散落朽烂的结构部件进行复原复制,再按榫卯结构搭建,不用一颗钉。

  永寿寺还存有壁画,年代尚不可考。几十年前,村民紧贴着原有墙壁垒起新墙,剥离难度较大。赵鹏表示,对于修复难度大、目前不具备修复条件的部分,将做好保护,为未来时机成熟时修复打好基础。

  为提升保护能力,永寿寺还新建了排水系统,在天王殿和主殿之间安装监控摄像头,并接入长治市文物监控平台。

  永寿寺修缮期间,年事已高的闫俊良多次前来查看。修缮完成,他写了两副新对联。“这里承载了太多回忆,我希望它一直都能被保护得好好的。”闫俊良说。

  文物修旧如旧,正是为了留下记忆、记住乡愁。

  石陂风雨桥位于新余市分宜县钤山镇石陂村,建于清代。修缮前,风雨桥不仅石质桥体受损,桥上的木质亭廊也严重朽坏、倾斜。为方便通行和歇脚,村民们曾在桥上抹了水泥、添了水泥凳。这些后来添加的部分,破坏了文物的整体风貌,修缮时被全部清除。

  补桥,使用传统三合土夯筑;修亭,请有资质有手艺的老工匠……动工前,施工人员特地询问了年长的村民,考察了周边相似形制的文物,力争修旧如旧。“修后的风雨桥,就是我小时候看到的样子。”74岁村民袁功成甚是喜欢。

  旧模样,更吸引人。石陂风雨桥成了村民们日常休憩的好去处,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多方参与,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这些瑰宝

  戏水、喝茶、拍照……今年夏天,黄虎村迎来游客2000多人次,带动罗汉果、蜂蜜、香芋等特产热销。三座古桥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助推器”。

  爱古桥,看行动。村干部和村民志愿者对古桥开展定期巡查。“古桥成了村子的名片,要把它们保护好利用好。”龚斌说。

  呵护好、珍惜好这些文物瑰宝,不仅需要资金,需要良方良策,更需要多方参与。

  近年来,多地出台政策,加强基层文物保护机构人才建设,充实文物保护力量。

  2022年4月,江西出台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保障的实施方案。当年,新余市渝水区文物保护中心新增了15个编制,500多处低级别文物有人护、有人管。

  “以前,基层没人手,也不大会干,渝水区的文物保护工作主要依靠市级单位的专业人员。如今,区里的文物保护队伍逐渐成长起来。”渝水区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过元庆说。

  2022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由省级财政承担费用,山西大学教育培养,连续5年通过高考选拔,面向全省县(市、区)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