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交融:如意文化的形成与演变(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1-22 09:20:01
浏览

爪杖如意贴合民众日常生活需求,逐渐流行,被文人记录。从“从人指画竹如意,假手爬搔松养和”(《灊山集》卷二《睡起》),到“不复爬痒倩仙爪,忍待一朝春笋长”(《庄靖集》卷四《竹如意》),爪杖如意的功能被诗化。因爪杖如意可助人独立搔痒,“一搔一快,胜呼丑妇”(《陈定宇集》卷一二《和不求人赞》),出现“不求人”的新名称。这相较于“如意”之称,其作为搔痒工具的功能呼之欲出,并一直沿用至今。

从名流雅器到搔痒爪杖,如意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呈现出雅俗兼具的独特风貌。

清供陈设

通过民众的创造、应用,如意的功能在抽象和具象中穿梭,继持具、爪杖后,又演化出清供之物的新功能。

宋元时期,如意出现在文人创作的神仙故事中。明清小说中如意更加常见。宋人钱舜选《纪梦》中的玉皇手持玉如意,威严华贵。元代《琅嬛记》谈及仙人赐给周朝贫士如意,此物神通广大,“凡心有所欲,一举之顷,即如意”(《事物原会》卷二七)。《水浒传》中有腾云驾雾之能的公孙胜头戴如意冠,有诗云“如意冠玉簪翠笔,绛绡衣鹤舞金霞”(《水浒传》第七十六回)。如意作为法器,成为神仙、道士重要配饰,并被赋予超自然力量。

神话题材的人物画,多以如意彰显仙人清雅形象。宋人所绘《仙岩寿鹿图》、元代张渥所绘《九歌图》中,女仙皆持如意,其头部由流畅的曲线构成三瓣状结构,形状与绘画中的灵芝高度相似,与唐代遗存数柄实物如意有明显不同。宋人韦骧《芝后记》称初生灵芝“黄若金为如意,而小不胜执”(《钱唐韦先生文集》卷一七),以如意喻指灵芝形状。《释氏要览》记载,如意“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释氏要览》卷中《如意》)。篆书“心”字形状与《仙岩寿鹿图》《九歌图》中芝状如意相合。最迟到宋元时期,如意形状已改变,接近灵芝形态,皆被赋予美好意蕴,成为吉祥之物。

被赋予吉祥意涵的如意频繁出现于节庆、祭祀中,成为不同阶层表达顺遂愿望的文化符号。明成化十七年(1481)正月,宪宗绘制了《岁朝佳兆图》。图中钟馗手持如意,身侧有一小鬼高捧装有柿子和柏枝的果盘,右上角题有小诗《柏柿如意》:“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如意与柿子、柏枝结合,图文相和,以谐音预示“百事如意”。

明代文人以如意为文房清供、陈设玩赏。《李流芳像》《痛饮离骚图》等文人绘像中,如意或被握于手中,或被陈设案上,成为清雅生活的点缀。明末清初陈洪绶所绘《西厢记》插画及不同版本《西厢记》插图中,崔莺莺或怀抱玉如意、或手持如意。因与灵芝仙草形态相近,如意在清代多作为寿礼。乾隆六十寿辰,众臣集黄金1361两打造60柄如意,极尽奢华。《红楼梦》以钦赐金玉如意贺贾母寿宴的场景,彰显贾府显赫。普通人虽无如此贵重的如意,但在服饰、器皿、家具中大量应用各色如意图样。在清代满汉女子袍服中,如意纹被频繁使用,是领口、衣襟、腋下等连接部位的常用缘饰,既表达和顺之意,又有加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