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艺术传统 开辟艺术新境(古悦新喜)(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1-24 06:25:01
浏览

  中国画强调“以形写神”。“形”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意”的切入点,没有形作为载体,造型艺术一切都无从谈起。意、象、观念、形式、构思、精神、格调等,无一不依赖于形,靠形实现。

  “神”为形之主宰,既是客体自然生命的体现,又是“意”的内在气韵和外化状态。舍其外表细节,摄其内在之魂,强调精神,弱化次要,谓之“以神写形”。

  中国画还追求“画以载道”,强调绘画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思想、情感、精神与道德观念的载体,是“文以载道”功能在绘画领域的延伸。中国画写意之道重在舍其形似,甚至超越“形神论”,进入“众妙之门”,向精神和哲学层面深入探索。

  “教”作为“道”的不同阐释,为求道者在探索过程中对不同体验的总结。艺术创作是感性的、即兴的,表达了创作者不同的感受,个体对道的不同理解、表达形态以及心理感受的总结,即产生不同的学说谓之“教”。

  艺无止境。“无”超越形迹,臻于自在。无法之法、大象无形……“无”是有生命的事物变化过程中随时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和现象,是“有”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再进入无法的循环,以及“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的法则运用,让艺术推陈出新。

  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由技进道,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以“一人一品”成就“大美为真”。

  以多元探索深化思考

  “笔墨当随时代”。当下,中国画创作者通过对时代之体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对中国画的思考,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题材多样化。艺术传统的浸润、当代生活的丰富、人类思维的拓展,令画者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因此,当下一些作品的“容量”很大,一个画面可以容纳多时间、多空间的不同内容同时出现。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创作为例,许多画家不仅将视野从国内扩展到国际,还以跨越时空的构图方式实现古今对话、中外连接。

  主题多义化。同一美术作品中,不同时空的题材反映着不同主题,多元主题并置于一幅画面中,形成多义化。对画面主题多层次、深内涵的追求,既能够让不同社会背景、时代背景的观者产生思考与共鸣,也使作品别有一番意趣。

  章法多维化。如今,创作者的视野更加广阔、个性更加凸显,审美理念和对艺术的理解不尽相同,表达方式日趋多元。他们在研习继承传统中国画程式法则的同时,又对其他艺术形式广纳博取,尽情抒写所思所感,展现丰富面貌。

  造型意象化。越来越多创作者努力超越“照相式记录生活”的写实画法,以独特的理解、构思对物象进行夸张、变形等处理,促生不同于现实物象的主观造型,呈现“写意之美”。今年,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写意作品的入选数量和获奖数量均有所提高,便反映了创作者对写意精神的重视。

  用笔书法化。中国画是“写”出来的,书画本同源。线的运用、墨的挥洒、情感的抒发等,都凝聚成画面的气韵,时移、地移、气移都会使画面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画讲究一气呵成、不能间断。当下,创作者更加重视笔墨的书写性,通过毛笔的软硬兼施、八面出锋,以及宣纸的墨韵变化,实现线条的刚柔并济。

  中国画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底蕴,也是一门有欣赏门槛的艺术,在创研及教学过程中不断理性总结经验,并将其升华为哲学层面的思考至关重要。着眼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加强学习、实践,艺术的内在推动作用将日益显现。

  (作者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4日 0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