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平,爱戏便有戏台(艺近人和)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1-28 06:46:02
浏览

  活跃在戏台上的乐平市赣剧团,如一条丝线,将全市近500座古戏台、仿古戏台串珠成链。

  舞台、传承、创意,赣剧团要走得远,3个要素都不能丢。在年轻团员们心里,赣剧是饭碗,更是戏迷们的心灵家园,需要用一生去钻研和守护。

  

  “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仍有锣鼓响。”一首民谣,在江西景德镇乐平市传唱至今,道出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

  但当你走进乐平,仍然会大吃一惊。70多万常住人口的县级市,古戏台和仿古戏台竟然有近500座,如珍珠般点缀在山水之间。

  想不到,活跃在戏台上的乐平市赣剧团,保持着如此高的演出频率与演艺水准,如一条丝线,将古戏台串珠成链。

  走下去,走进去,真切体会到群众对于戏曲的热爱。这份热爱,成为滋养赣剧艺术、培育赣剧人才的沃土。

  “要请就请乐平市赣剧团,有面子”

  车在路上跑着。“慢点。”乐平市文化馆研究员蒋良善叮嘱司机,手指往远处指点,“你看,那栋老建筑就是老戏台子!”

  自13岁开始接触赣剧,蒋良善心中便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让他从爱看戏到研究戏再到写戏,最终让他放弃了30多万元的年薪,回到乐平专心做戏。

  乐平自古便是戏窝子,爱戏,便有戏台。多年来,蒋良善如蜜蜂采蜜一样,巡看了全县的老戏台子。这些戏台,凝聚了自明清以来乐平的戏剧史。一些老戏台的隔板上,还留着几百年前开台戏班子留下的剧目单。

  走进镇桥镇浒崦村,远看金碧辉煌,近看重檐翘角,榫卯结构一层层搭建起眼前这座“晴雨台”。这座古戏台历经400余年风霜,仍然是雕栏画栋,正中牌匾上刻着:久看愈好。“藻井的扩声效果,木雕上的人物故事,楹联上的忠孝节义,细细看,每一处都与戏有关。”蒋良善娓娓道来,我们的耳畔仿佛响起了铿锵的锣鼓声。

  10月28日下午两点,还没走进曹家村,就被一阵高亢的鼓乐声提醒着:好戏开始了!

  “戏班子没进场,我就占好位了。”70岁的村民吴和金是老戏迷,正眯着眼,沉醉在台上的《杨门女将》里。

  去年,曹家村投了80多万元建了这个仿古戏台。村民代表们围桌商量,戏台钱村里出,开台戏的演戏钱咋解决?没想到,村民们听闻请戏班子,纷纷解囊,“要请就请乐平市赣剧团,有面子!”

  平时节省的吴和金,掏5000元没心疼,只想把场面搞得热闹漂亮,请亲戚朋友们好好听几场戏,也让自己远在石家庄的哥哥,借着这个机会回乡团聚。这不,一个电话打过去,两年没回家的亲人立马买了回程票。“在乐平,开戏比过年热闹!”蒋良善笑言。

  开台戏要连唱5天,乐平市赣剧团不含糊,每天从早到晚,两本大戏、两本小戏轮番上演。

  5点钟,《杨门女将》演罢,家家户户便升起了炊烟,吴和金家门口一溜的长桌摆起。流水席间,聊起白天这几场戏,兴起时免不了高唱几句,赢得掌声的更忙不迭敬酒,一年的离别与辛劳,都在这热热闹闹中得到了释放。

  团长入戏了,团员们“扛着编织袋闯省城”

  “每日里钓鱼养性……”海南某林场,胡海栋对着满眼香蕉林,心中苦闷,不觉喊出《江边会友》中的唱词。

  镜头一转,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上,胡海栋饰演《江边会友》中的尉迟恭,“倒也落得个清闲快乐……哈哈哈。”一段豪迈唱词出口,满堂喝彩。

  一段唱词,却有两种心境。当年胡海栋辞职下海,在海南种起了香蕉,却仍然难以丢掉自己的赣剧情怀,7年后回到赣剧团时,已是人到中年。好在嗓子一直没丢,胡海栋积极转型大花脸,利用一切机会,完善自己的表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