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弦歌不辍|杨朝明:正本清源,坚守根脉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1月30日举行的“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讲述了他用数十年来的研究,为孔子、为儒学“正本清源”的心路历程。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人民视频供图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方向。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时,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趣地拿起来:“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
杨朝明介绍,《论语》《孔子家语》都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的著作,“用现在网络语言来说,《论语》像是学生发布的、记录老师孔子语录的‘微博’,《孔子家语》更加丰富更加完整。这两本书结合起来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孔子,还原更加真实的孔子。”
《论语》全文不到16000字,是我们历朝历代的启蒙读物,但不少耳熟能详的句子长期被误读。杨朝明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为例,传统认为这是孔子的“愚民”主张,好像是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其实,新的材料发现后,证明这其实是一个标点错误。全句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不仅不是所谓“愚民”,反而是“重民”主张。
“孔子不是文弱的书生,他擅长射箭,擅长驾车。有文献说他跑得很快,奔跑起来能追上郊外的野兔。大家可能会很意外,孔子其实是一个大高个,他的身高要超过一米九,是真正意义上的‘山东大汉’。孔子还是个孝顺父母的好男人,还可以说是热爱音乐的‘文艺青年’。”杨朝明说。
孔子可谓古代游学第一人。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对此,杨朝明表示,这句话后面其实还有一句“游必有方”:“孔子的时代通信十分不便,出远门要说明去向,别让父母担惊受怕。孔子要是知道,当代社会有了手机和高铁,肯定会劝大家多出去走走,别‘宅’在家里。”
儒学有其形成的广阔背景,有典型的博大体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华文化就像一棵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树,这棵树枝繁叶茂、生命坚韧,在不同时期结出了不同的文明花果。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仁学,也是一撇一捺的‘人’学,研究人性和人的价值,是关于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学说。”杨朝明表示,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中最深层次的哲学文化,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孔子继往开来,他的学说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把它传承好。”
(责编:杨曦、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