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拟融资42亿解资金之渴 离全年融资目标尚差120亿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6-19 20:03:23
浏览

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记者黄聪

新造车势力可谓各领风骚几个月,这次站在潮头的是小鹏汽车。

6月18日,郑州小鹏智能工厂下线第10000辆小鹏G3。而前几日,有消息称,小鹏汽车正在寻求6亿美元融资。在销量方面,小鹏汽车5月一举超过蔚来汽车,再获新势力销量首冠。

“特斯拉被高估了”“Model3国产版32.8万(的价格)毫无竞争力”,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眼里,自家车企是最棒的。

然而,长江商报统计发现,即便算上6亿美元(42亿元)融资,小鹏汽车离2019年年底300亿元的融资规模还差120亿元,已经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且,在系列利好消息面前,小鹏汽车G3被曝行驶中疑似突然断电,而质量问题也正好是其他新能源车企销量下滑的主因。

销量问鼎造车新势力

“说实话,我觉得Model3国产版32.8万(不带自动驾驶)毫无竞争力,起码应该再降价1万美元。”

5月底,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社交网站上公开说:“现在和5年前已经完全不同,特斯拉的电池优势、智能差异和我们相比都已经没有,在拿了政府这么多政策和补助后还是这个价格,要不然是成本控制有问题,要不然还想获得5年前的利润率。交付时间估计也要在2020年第二季度,等小鹏P7出来肯定辗压。”

就目前情况看,何小鹏自信满满地认为“特斯拉不如小鹏汽车”,还是有一定道理。

5月份,在造车新势力中,仅有3款车型销售突破千辆,分别是小鹏汽车的2704辆,威马汽车的2056辆和蔚来汽车的1068辆。

单看销量,小鹏汽车力压威马汽车、蔚来汽车成国内月度销量最高的造车新势力厂商。这也是继4月登顶造车新势力单月销量第一名后,小鹏汽车再次蝉联桂冠,并赢得前5月造车新势力累计销量冠军(7359辆)。

有报道称,小鹏G3自2018年12月上市后,凭借自动驾驶辅助能力、迅捷的交互体验以及整车OTA能力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而且,6月18日,小鹏G3万辆下线仪式在小鹏智能工厂举行,何小鹏和海马汽车(000572)董事长景柱均到场出席。

2018年12月12日,小鹏汽车G3正式上市。小鹏汽车从G3上市到一万辆下线,用时188天,与其他造车新势力近一年的耗时相比,用时收缩了近一半时间。

再获百亿融资几无可能

实际上,小鹏汽车万辆车下线不可谓不快,其融资亦是如此,但后者却还是显得慢。

近日,有消息称,小鹏汽车总裁顾宏地表示正寻求一轮约6亿美元(42亿元)的融资,他称自己不会做出承诺,“但对这个目标很有信心。”

随后,小鹏汽车回应称:“我们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本轮融资规模和上一轮(B+轮)融资规模差不多,对于新一轮融资的完成时间我们暂时不便透露。”

作为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至今已获得多轮融资,不乏阿里巴巴、高瓴资本、GGV纪源资本、IDG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加持。

2018年以来,小鹏汽车已完成B轮和B+轮两轮融资,以及两轮战略投资。2018年1月,该公司获得阿里、富士康和IDG领投的B轮22亿元融资;8月,小鹏汽车宣布完成由春华资本、晨兴资本和何小鹏联合领投的B+轮超40亿元融资。

长江商报统计显示,2015年4月至今,小鹏汽车已获得140亿元的融资。

小鹏汽车曾在去年底公开表示,2019年底,公司总融资将达到300亿元,其中只有三分之一会是股权投资,另外三分之二将以私募基金和其他投资形式引入。对此,何小鹏解释,融资主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资金寒冬,“我个人觉得2019年上半年不是一个好年,要准备很多钱过冬。”

实际上,即便是算上6亿美元融资,小鹏汽车的离“300亿融资愿望”,还相差120亿元。

有汽车分析师表示,小鹏一直面临资金压力,但即便此次融资属实,6亿美金对于造车来说也是小钱,并不一定能填补小鹏汽车巨大的资金需求。

昨日,有业内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基于目前6亿美金还没到位,此外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融资环境日益趋紧,小鹏汽车想在下半年再获百亿融资几乎不可能。

质量问题成融资关键

事实上,小鹏汽车能否能持续获得巨额融资,销量能否保持领先,最关键的还是要看汽车质量。

近日,一位小鹏汽车G3车主张亮(化名)爆料,提车仅10天的G3汽车,在高速上的一个上坡路段的行驶中突然断电,且在打开危险信号灯后,刹车也处于失灵状态,并向后“溜车”。失控20秒后,车辆出现事故。

对于这场事故的发生,不仅让张亮对小鹏汽车的安全性产生质疑,在与小鹏汽车的沟通中,张亮也认为对方缺少诚意。

尽管对事故原因双方各执一词,但质量问题亦然是消费者关注新造车势力的关键之一。

近日,蔚来ES8连发三起燃烧事故,销量被小鹏汽车反超,5月份甚至只有小鹏汽车的一半。

昨日,有业内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资金链紧张、持续亏损,一直是造车新势力的通病,“随着交付量逐渐上涨,造车新势力也迎来曙光,而此时最应该保障质量,不能让消费者建立起的信任感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