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大地展新颜(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0-22 09:25:01
浏览

  诞生中国首台轮式装载机,首发无人驾驶装载机,支持川藏铁路建设,助力南极科考……从“跟跑”到“领跑”,柳工装载机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弯道超越”的秘诀正是团结一心、自强不息。

  “以前我们总是向外企学习,后来发现情况不同、需求不同,走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工厂制造总监姚东旭说,柳工人干劲十足,都瞄着高质量发展出力,凝聚力释放生产力。

  在八桂大地,一根甘蔗,从蔗汁制糖,到蔗髓发电,蔗叶制肥,蔗泥提纯酵母,蔗渣做环保餐具,循环利用率100%,形成蔗农、产业、财税、生态“几头甜”的百亿级产业链;一条贵南高铁,“拐了个弯”进入毛南山乡,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融入南宁、贵阳1小时经济圈……

  统筹经济与社会,兼顾效率与公平,数不清的“致富路”,说不完的“一家亲”。上半年,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5.7%,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聚焦优势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八桂儿女向新求变、创新发展,正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

  向美而行,携手同心护家园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年近七旬的壮族阿叔陈兴华长在灵渠边,最爱灵渠水,每天都要在灵渠边走走。

  一部灵渠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发展史。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的灵渠,打破中原与岭南的地域屏障,贯通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畅通南北水运,加速人口迁徙,各民族在频繁交往、相互交融中,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记忆。

  “灵渠是古老的,又始终是活跃的,至今仍灌溉两岸农田4万多亩。”陈兴华曾是兴安县博物馆副馆长,对灵渠历史如数家珍。退休后,他主动报名当了护渠员,“灵渠滋养兴安,兴安人守护灵渠,和谐共生的智慧代代传。”

  在灵渠铧嘴坝向前望,江水七分入湘、三分入漓,每年通过南渠流入漓江的水量超过1亿立方米。南流的漓江,正是桂林山水之魂。

  “为呵护漓江的美,桂林花了大力气,下足绣花功夫。”象鼻山景区讲解员唐凯萍回忆,上世纪生活生产污水直排,漓江一度污染严重。新时代以来,化“九龙治水”为握指成拳、铁腕治污,从各管一头到水岸同治、标本兼治,保护桂林山水被纳入法治化轨道,漓江又现“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的景象。

  好风景,全民享。2022年1月31日,象鼻山景区免费开放,桂林文旅悄然转型。从“吃一山”到“谋一城”,盘活文化资产,推动全域旅游,做强夜间经济,2023年桂林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5%、54%,真正实现“文化互赏、利益共享”。

  江河泱泱,孕育文化;文化之水,滋养文明。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就是在守护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牢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遵循“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同饮一江水的八桂儿女,涵养生态赓续人文,丰厚人文浸润经济,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共建和美家园。

  “种田就是种风景”,这是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老支书潘保玉的感悟。

  借力好政策,大寨村民“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梯田入股享股金、梯田保护获奖金、梯田流转有租金、梯田务工赚薪金、梯田旅游挣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