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图吉利过年车牌系红绳被举报 交警:马上查处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3-14 11:21:40
浏览

  深圳车主在车牌上系红丝带 细心网友举报遮挡号牌 各地警方提醒——

  过年车牌系红绳 图吉利还得不违法

  过春节,不少车主会给爱车增添喜庆元素:号牌上系红丝带、窗花贴在后玻璃上,在图喜兴的同时,可得当心别违反交规。讨吉利,别违法!

  昨日,有网友发帖举报深圳一车主在小轿车车牌上系红丝带,当车子开动,红丝带飘起来可能遮挡号牌。对此,深圳交警回应“肯定不行,马上查处”。

  随后,此事在网上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系红丝带不会遮挡号牌,也并非主观故意,只是图个吉利而已;也有人认为在号牌上系红丝带有超速时故意遮挡号牌的嫌疑。对此,多地交警表示系红丝带可以,但前提是不能遮挡号牌。

  事件

  车牌系丝带被质疑

  2月7日,有网友发帖反映,一辆车牌号为粤B开头的出租车在固定车牌的螺丝上系红丝带,车停下来时,红丝带下垂,但车开动起来车尾的气流吹得红丝带直往上飘,不知此做法是否合法。

  该网友同时上传了几张照片,照片显示,当该车正常行驶时,红丝带往上飘遮挡了部分号牌,当该出租车遇红灯停车时,红丝带下垂,没有遮挡号牌。

  随后,深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官方微博“深圳交警”转发该网帖,并回应称“肯定不行,马上查处”。

  当天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拨打深圳市交警咨询热线,工作人员称,在车牌上系红丝带的行为不合法、不可取。当被问及春节期间在后车窗贴春联或者窗花是否合法时,该工作人员称,在前挡风玻璃上贴春联或其他贴纸会遮挡视线,行车时,司机也需借助后视镜通过后车窗观察车后的交通情况,在后车窗贴春联或其他贴纸同样会遮挡视线,“系红丝带遮挡号牌、贴春联贴纸遮挡视线都属违反交规,具体处罚情况以交警现场执法为准。”

  交警

  可以系但不能挡号牌

  系红丝带的行为是否应该查处也引发网友的讨论,有网友认为系红丝带不会遮挡号牌,也不是主观故意要遮挡号牌,只要不遮挡号牌,系红丝带图个平安吉利、搞点贴纸装饰没啥问题。也有网友认为,车牌系红丝带有超速时故意遮挡号牌的嫌疑,要系红丝带可以系后视镜上。此外,还有网友提出,红丝带在行驶过程中万一脱落,可能会影响后车的正常行驶。

  对此,北青报记者也咨询了多地交警,陕西榆林交警表示,系红丝带可以,但最好不系在号牌的固定螺丝上,只要有可能遮挡号牌就不行。成都交警部门也表示,只要不遮挡号牌就行,“想系红丝带图个吉祥的话,可以绑在车耳朵或车轮,也可以系细一点的红丝带,不要影响号牌识别。”

  同样,厦门交警也提醒,在车牌上系红丝带遮挡车牌是不行的,在路上被直接拦下罚款,还会被扣分,“可以系在车内”。杭州市交警部门也表示,系红丝带可以,但要确保不遮挡号牌,“如果遮挡号牌,监控拍到会按相关规定处罚”。

  调查

  创意贴纸也遮挡视线

  北青报记者查询发现,网购平台也有卖家销售各种创意个性的汽车贴纸,主要贴在车身及车尾后玻璃,款式不同,价格从十几元到上千元不等。

  其中多款贴纸是以猪年春节为主题的,例如长20厘米宽18厘米的“猪年好运”贴纸、长30厘米宽23.8厘米的“猪事好运”贴纸、边长为24.4厘米的方形猪年福字,甚至还有一款“八方进财,一路平安”的贴纸,两张贴纸为一对,每张长22.4厘米,宽30厘米。

  在装饰贴纸的产品介绍和买家秀展示的照片中,贴纸主要被贴于车身、引擎盖或车尾后玻璃的两边位置。对此,杭州交警部门提醒,装饰面积较大的贴纸会遮挡视线,违反交通法规,最好不要贴在车尾的后玻璃上。

  除了装饰贴纸,也有卖家销售装饰车牌,有买家买装饰车牌用于当室内装饰材料,但也有买家将其悬挂于机动车车牌下方。对此,深圳交警表示,悬挂装饰号牌不能遮挡视线,至于能不能悬挂装饰车牌,尚无具体规定。北青报记者查询发现,曾有车主用装饰用港牌遮挡号牌被处罚,还有车主因悬挂的装饰车牌反光厉害影响后车视觉安全被拆除。

  律师

  遮挡号牌和视线将被警告处罚

  虽然系红丝带、贴装饰贴纸并非一定违反交通法规,但存在遮挡号牌、遮挡视线的风险。那么,遮挡号牌、遮挡视线将面临什么法律后果?

  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的周浩律师表示,遮挡号牌违反交通法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令第123号)规定,机动车驾驶人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悬挂机动车号牌的,或者故意遮挡、污损、不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的,一次记12分。

  此外,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处罚。

  而针对遮挡视线的行为,周浩律师称,《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驾驶机动车不得在机动车驾驶室的前后窗范围内悬挂、放置妨碍驾驶人视线的物品。如果违反,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也可能被处警告或罚款。

  文/本报记者 李涛 戴幼卿

  统筹/蒋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