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漳县“吊袋木耳”产业扶贫 助农铺设致富“菌途”
中新网兰州5月20日电 (记者 魏建军)“没有产业扶贫,一切脱贫都是不可持续的。”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石川镇党委书记赵飞说,“吊袋木耳”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有效防范了脱贫户返贫风险,实现持续增收,助农铺设致富“菌途”。
漳县地处黄土高原和西秦岭山地交汇过渡地带,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全国妇联定点帮扶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和全省25个特困县。
图为漳县食用菌产业园菌棒。 魏建军 摄
石川镇是漳县县深度贫困乡镇之一。2013年底,该镇建档立卡户1292户553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4.9%。近些年,当地通过产业扶贫,至2019年年底,未脱贫户仅剩29户9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6%,实现全镇整体脱贫。同年年底,漳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为了攻克“最后难关”及防范返贫风险,石川镇对接甘肃省工商联帮建搭桥,利用“三变”改革的模式,通过政策支持、企业带动和协作帮扶,成功引进兰州鑫源集团在该镇建设食用菌产业园。
据该集团副总经理张茹涛介绍,该产业园占地50亩,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4.2℃,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属高寒阴湿地区,特别适合食用菌种植。2018年试点种植,2019年示范种植,2020年全镇推广。
“‘吊袋木耳’可利用空间大、产出高,400㎡大棚可放2万个菌棒,如果摆在平地,单个棚只能摆七八千个。”张茹涛告诉记者,一个菌棒能产一两干木耳,按目前行情批发价一斤45元,除去单个菌棒3.5元成本,每个菌棒纯利润1元,一个棚赚2万元,一年可采摘两茬。
2019年,该产业园建成25个吊袋棚和15个晾晒棚,容纳菌棒30万棒,共产干木耳3.7万斤,收入200万元以上,为9个村分红20万元。吸纳常年务工人员10名,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在木耳采摘期可吸纳短期务工人员100人以上,人均可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
54岁的占卜村贫困户包窍彦和老伴近期都在这里打工。“平常有活了就来干,没活了在家种地,很自由。”她说,按小时算工资,一天保底100元,多劳多得,按“绩效”拿钱。有了这份“工作”,她家不仅脱了贫,而且手头宽裕了,现在就给儿子准备娶媳妇的钱了。
石川镇以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为支撑,按照“土地入股建基地、村集体资金入股作驱动、企业带动建菌棚、结构调整育木耳”的发展思路,鼓励动员24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3户)村民以土地入股,两年全镇9个村累计入股230.01万元。
赵飞说,他们采取“保底分红”的分配机制,以土地入股的农户按照500元/亩/年进行分红,以资金入股的村集体按每年不低于8%的利率进行分红,一半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一半用于贫困户分红。截至2019年底,已给60户贫困户进行了分红,户均分红1000元。
据介绍,2020年,该产业园将新建吊袋棚7个,菌棒的容量将从2019年的30万棒激增到140万棒,能吸收150余名附近村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干木耳的产量将从去年的3.7万斤增加到15万斤左右,产值800万元左右。
赵飞表示,食用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让不能外出务工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通过有实力的企业牵头,再加上甘肃省工商联的帮扶,能有效带动全镇贫困户稳定增收,防止返贫。并且废弃菌棒可做有机肥,形成循环产业链,生态与效益两不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