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吉:向精准扶贫最后阶段冲刺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6-15 14:30:06
浏览

  西吉县,地处西海固,是宁夏南部山区最大最穷的县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直至今日仍是宁夏唯一的未脱贫县。

  “尽管我们县已把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4.4%降至去年的0.95%,但剩余4340人仍占宁夏全区贫困人口的23%,应该说是宁夏脱贫攻坚最难啃的骨头。目前,我们正开足马力实施最后冲刺!”西吉县委书记王学军语气坚定地说。

  养殖业成为“新宠”

  全县49.6万人口,建档立卡人口155581人。对于人口仅640万人的宁夏来说,西吉县贫困面和工作量可以说是周边县区的3倍以上。“除了工作压力大,我们扶贫工作还存在短板多、历史欠账多等问题。”西吉县扶贫办主任苏占成说。

 

  苏占成告诉记者,前几年县里没有路修路、没有水建饮水工程、没有房建房,这种缺啥补啥“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一年忙下来,越干漏洞越多,越做贫困群众意见越大。

  脱贫攻坚要有统领全局的产业,“西吉的问题就出在这里”,苏占成越谈兴致越浓。2016年以前,西吉是宁夏响当当的马铃薯种植大县,全县马铃薯面积达110万亩以上,鲜薯产量达180万吨,单项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1500元左右。“可由于马铃薯市场价格十分不稳定,单靠这一产业脱贫,心里实在没底。”火石寨乡党委书记王生海实话实说。全乡9个行政村5313户人家,户均10亩地,最高年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可马铃薯市场价格不太稳定,前年每斤0.32元,去年涨至每斤0.8元,再加上由于环保排污高标准限令出台,县乡多个淀粉加工企业停产,马铃薯销售环节不可控因素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风险。

  养牛,成为西吉县产业发展的新选择。“不过,为了发展养牛,必须把种植马铃薯的几万亩耕地腾出来改种青贮玉米。2017年至2019年,火石寨乡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养牛存栏达2000头、羊2万只。去年底,全乡人均收入10315元,其中种植业占14%、养殖业占32%、劳务输出占42%、政策性收入占12%。”王生海说。

  “我们乡贫困户养牛收入占年收入的48%。”偏城乡党委书记马绍瑞说。3年前全乡养牛存栏9000头,目前达到1.8万头,翻了一番。“种10亩马铃薯不如卖1头西门塔尔牛!”没等记者发问,姚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马德强抢着说。马德强拉住记者来到他家牛圈:“你看我家这牛舍建得怎么样?3年前养2头牛,眼下养了29头牛,钱从哪来?乡政府担保无息贷款10万元,去年卖10头牛净赚了6万元,俺家连老带小6口人的日子不用发愁了。”

  “全县养牛业迅猛发展,不仅市场好,也有好政策帮忙。”苏占成介绍说,金融扶贫实施无抵押物担保贷款,户均5万元至10万元。每头牛买保险,贫困户支付6%,政策补贴94%;养殖基础母牛每头补200元,西门塔尔牛每头补300元……

  有道是“好风凭借力”,仅仅两三年,西吉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下降至70万亩,青贮玉米和草畜分别增至60万亩和80万亩,牛出栏42万头,养殖业增长192%,一跃成为新“当家小生”。

  唯有改革方能解难题

  怎样确保4340名贫困人口最后脱贫摘帽?如何实现各级干部认真履职、联动互动、形成合力?改革,只有改革能够破解实践中的难点痛点。要让贫困户脱贫摘帽,先要扭转干部作风。“扶贫体制机制改革刻不容缓!”王学军说。

  自2017年10月份起,西吉全面实施“443”监管机制。第一个“4”是实行四支队伍互相监督制约,即由相关县直部门牵头,乡镇政府、村级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四支队伍共同组织验收、签字确认;第二个“4”是推行四种公示公开办法,即县直相关职能部门、乡镇和村级组织采取“331”监管平台、官方微信平台、村民大会和张榜公示四种方式,对到户项目资金补贴公示公开;“3”则是畅通举报邮箱、县纪委监委微信公众号、报社电台举报专栏三种监督举报渠道。监管机制改革在前,推行“三个清单”制度在后。通过责任清单、问题清单和问责清单,督促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人人担责、人人尽责,切实扛起脱贫攻坚重大政治责任。